《陕南羌族》——历史的源头(多元文化)
王朝更迭,战乱频仍,必然造成人口的大量流动。但陕南人口族群的主体,近四千年来,仍然是羌族。他们大多依山建屋,聚族而居,种植为主,兼以养殖和采集。在明朝洪武年以前的四千年里,羌族与汉族和睦共处,相互融入,虽然战争不断,但没有大规模的迁徙,生活相对稳定。
在明朝时期,特别是明朝末期,羌人李自成起义、“八大王剿四川”以后,“湖广填四篇川”,两广、四川关中、贵州、河南、江西等地移民沿汉江进入陕南境内“插占为业”,垦殖生息;清末,回族进入陕南境内定居。以宁强为例,到1982年, 境内已经有11个少数民族。羌族在陕南境内生活时间已近四千年,并且是羌汉杂居, 长期的生产生活,不可避免地要互相同化。而外来人口大多居住在城镇或交通要道,主要从事商业、贩运或手工业,除回族外,极少从事养殖业。这些外来人口和当地的“土著”人口没有血缘关系,大多有着外来人的相貌特征,文化特征和当地“土著”也大相径庭。
吸旱烟的羌人
明朝以前,也就是外来人口成规模进入陕南“插占为业”以前,陕南境内的羌人和汉人基本上是融洽生活的,兄弟一样不分彼此。战争发生,兄弟俩的遭遇都是一样的,平安与共,祸福相依,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等,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平等的,没有厚此薄彼。因为战争的制造者没有把他们明确加以区分。战争利用的是人,是地理环境,夺取的是资源,是政权。胜者王侯败者寇,这些原住民要么是炮灰,要么是子民,永远是被利用的,永远是“足下”。所以战争带给他们的结果是一样的。他们所供养祭祀的神灵没能保佑他们,他们没有救世主,生活,还得靠自己的双手;命运,还在自己的手中,但只掌握了一半。
但外来人口的进入为他们的生活注入了一些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为他们带来了外界新的观念,开阔了眼界。而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进入,从根本上动摇了一部分他们长期以来固守的生存模式。更主要的是,外来人口的进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抢夺了他们碗中的饭食,抢占了他们生存的空间。陕南这块地方由于大山的阻隔,相对平静一些,但并不富庶,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外来人口的进入,就缩小了他们的生活空间,减少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源,给他们的生存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生存的危机感。
陕南羌族端公将烧红的火钳插进口腔
这些原住土著羌人骨子里天生就有一种为财产、为家园而战的血液,他们屡经迁徙,好容易才在这里站住脚跟,不愿意再失去家园,但面对外来人的挑战,土著羌人很理智。他们没有选择战争,因为在他们的战争史上,胜少败多,他们吃尽了战争的苦头;他们没有选择挑衅,因为挑衅就意味着战争,意味着动乱,意味着没有安宁的日子;他们也没有选择隔膜,因为这里山大林深,寂寞清苦。他们希望和外界沟通交往,所以,他们选择了接纳。接纳这些外来人为朋友,为邻居为亲戚,为自己人。在接纳的过程中,这些外来人口使他们意识到自身长期以来已经有了或者正在养成的惰性,意识到已经没有了或者正在失去拼搏精神而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从而唤醒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不得不直面自己的生存环境,不得不对自己的生活弊端加以革新,不得不吸纳外来人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例如, 变养殖和射猎为主为以种植为主,兼营养殖和采集;变穴居和依山就势建筑石砌或木摞房屋为土木建筑等。
面对羌人,外来人同样也很理智。外来人口大多历经磨难,他们要么失去家园和土地、失去财产,要么作奸犯科,命案在身,故土难归。所以他们有着极强的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有着极强的占有欲。生存的本能迫使他们开疆拓土,再辟家园。他们勤劳、勇敢、聪明、坚韧,敢于创造,敢于占有,敢于争夺。这些特点,就使他们显得很强悍,有一种凛然之气。但同时,他们又是外来人,是“飞来之鸟、浪来之沙”,是“没有根基的人,是在一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到别人的屋檐下活命的,在“聚族而居”的土著羌人强大的宗族力清人绘画羌人生活小像量面前,他们的强悍和凛然之气只能存在于外表,看起来有些道貌岸然,其实却是不堪一击的。所以,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是胆怯的,是小心翼翼的,是孤立无援的。这些特点,又使他们显得温文尔雅,礼貌有加,很“文明”。他们有自知之明:“强龙”难斗“地头蛇”但是,不和这些羌人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源,只有被逐出该地,再度流浪。于是他们放弃了“硬”:争夺;选择了“软”:融入。所以,这些外来人就接受了羌人的部分东西,例如建筑风格,宗教信仰,刺绣服饰,端公,祭祀,饮食,等等。
历经几百年、上千年这样的同化接纳和融入,到现在,从族群和生活习俗上来说,已经羌汉难辨,可以说是一支独特的羌族巴山羌,也可以说是一群与众不同的汉族—巴山族。
羌人大多以居住地或祖先、动物、地名来区别群体,如武都羌、牦牛羌等。提出“巴山羌”或“巴山族”这个概念,不是标新立异,其目的在于把他们和周边生活的其他人群加以区别,强调陕有所不同,和纯正的汉族有所不同,和境内其他它的少数民族也有所不同,有其神秘色彩,有其独特性,不同于一般。
清人绘画羌人生活小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