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到经济新闻中提到,国家货币供应量M0、M1、M2增加或减少多少之类的,那么我国货币市场中的M0、M1、M2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M0=流通中的现金
即:却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随着数字货币的推出,M0会慢慢弱化。
M1(狭义货币)= M0 + 企业活期存款+机构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
M2(广义货币) = M1 + 货币(居民储蓄款 + 定期存款 + 其他存款)
比较有意思吧,农村存款分类在M1,而居民储蓄存款放在了M2中。
此外,还可以会遇到有M3之说,这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推出的新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杠杆性,因此,这个比较难以统计和控制。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是根据M1来进行政策调整,通过和M2的增速对比,来进行合适的货币政策操作,比如说,如果Vm1>>Vm2,则表示需求强劲、投资不足,存在通胀的可能,反之,则表示投资过热,需求萎靡。
在货币金融学里面,M表示monetary,而M0、M1、M2是货币供应量的三个定义,分别表示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供应量与广义货币供应量,俗称货币家族三兄弟。
其中,M0被称为基础货币,它指的是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也就是大家没有存在银行而是拿在自己手上的钱,是货币构成中流动性最强的部分;在我国,M1是在M0的基础上,加上企业活期存款,代表了货币构成中流动性较强的那部分。M2则是在M1的基础上,再加上企业定期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和其它存款,因为它包括了M1里的所有货币,所以范围比M1、M0都要大,代表了货币构成中流动性较弱的部分。
不难看出,M0、M1、M2的范围是逐级扩大的,这里有两个公式可以代表三者之间的关系:
M1=M0+企业活期存款
M2=M1+企业定期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和其它存款
总结一下,M0代表的是大家“手上的钱”,M1是大家“手上的钱以及随时能取现支付的钱”,M2是“手上的钱、随时能取现的钱以及其它定期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