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在全国的地理位置上虽不免有偏居西南之憾,然其山川形胜优越,进可攻、退可守,故历代王朝无不视其为险要之地。对于我国西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虽无高屋建瓴之势,但却无异于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况其地幅员辽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口众多,因而自古以来,文化发达。它不仅在接受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风采的巴蜀文化,而且对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依托于四川盆地,岷山、大巴山屏蔽北境;云贵、青藏大高原耸峙南、西边境;其东,更有夔门险阻;中部为辽阔肥沃的四川盆地。因境内有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俱汇长江而东流入海,故在行政区域上称为“四川”。又因3000多年前,重庆为巴国首府,古名叫“巴”;2400多年前,成都为蜀国王都,历来以“蜀”相称,故在文化地理分区上,我们取其古意,名为“巴蜀文化”。
(二)巴蜀文化源流
巴与蜀,是今四川重庆地区古老的称呼。它们既是地域名,又是部族名,还是古国名。从地域上讲,巴蜀以今四川为中心,包括陕南、鄂西及云贵的部分地区。最初的巴与蜀,都不只是指一个部族或一个古国名,而是两个比较广大的地区或两大部族集团。
川东一带的部族以巴为盟主,川西一带以蜀为盟主。中原地区对它们统称之为巴蜀。作为古国,巴一度成为臣服于商的“方国”。后来,巴人又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华阳国志·巴志》)巴与中原周王朝的联系,从此更加密切。至于蜀,也曾臣服于商。“武王伐纣,蜀与焉。”(《华阳国志·南中志》)修建了都江堰之前期水利工程,农业得到较大发展。巴蜀作为部族国家的历史,到战国晚期结束。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等率兵先后征蜀伐巴,未出三个月将其灭之。从此,巴蜀地区统一到秦国版图之内,按郡县制分设巴郡和蜀郡,其治所分别在江州(今重庆)和成都。汉代,在巴蜀地区设益州刺史部。唐代改设剑南道,分东、西两川,各置节度使。宋代,巴蜀地区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这是“四川”得名之始。元代首次设行省,该地区设四川行省,治所在成都。明代,改为“四川布政使司”。清代又改称“省”,四川省名称一直沿用下来,辖区基本与重庆市分立前的四川省相一致。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由来已久;这种赞誉至今犹然。天府,本是古代负责珍藏国家贵重宝物和重要文书的官职名称,也是珍藏上述物品的皇家宝库的名称。战国时人们一般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地区为天府,秦汉之际则专指关中地区为天府。三国时,“天府之国”变为四川重庆地区的专有称谓。说明此时该地区的经济实力已超过关中,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
(三)巴蜀文化特征
1.“尚鬼信巫”精神崇拜
“尚鬼信巫”精神崇拜是巴渝文化的原生基础。巴渝历来盛行巫鬼崇拜,巫觋信仰源远流长,“病赛乌称鬼,巫占瓦代龟”(《全唐诗》卷四百零五,元稹《江陵》)。巫鬼崇拜的起源、兴起和时空扩展,对巴渝、巴枳、汉中,以至东面江汉地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卷28《地理志》)。这对传统风俗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久远的影响。直到隋代南郡、江汉地区,“其僻处山谷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颇与巴渝同俗”(《隋书》卷31《地理志》)。延至宋代,“夔峡之人,岁正月,十百为曹,设牲酒于田间,已而众操兵大噪,谓之‘养乌鬼’。长老言地近乌蛮战场,多与人为厉,用以禳之”(邵博(宋)《邵氏闻见后录》)。仍然可见巫鬼文化的盛行。
2.虔诚事“道”思想信仰
这是“巫鬼”崇拜的次生发展和理论升华。“敬信巫覡,多往奉之”(《晋书》卷120《李特载记》)。“巴俗事道,尤重老子之术”(《北史》卷六十六《泉仚传》)。即缘于此。賨人中形成的浓厚的道家氛围和庞大的信教群体,是賨人鶡冠子首开巴渝道家学术的先河,汉末巴郡巫师张修自称“米师”,在巴郡和汉中创立,传播五斗米道:一个老子之术与巴渝降妖驱邪的巫觋之风、巫鬼之道、巴渝道家思想、符章醮仪相融合的本土宗教的渊源所在(鹖冠子,先秦道家,战国末期賨人,其著作《鶡冠子》全书贯穿道家思想,也有天文学、宇宙论和法家、兵家等方面的内容。张修,东汉巴郡人,为巴賨巫师,隐身于历史迷雾中的五斗米道的实际创立者)。
3.“刚勇好斗”性格特点
板楯蛮的这种性格特点是巴渝性格特点的主要外部表征,对巴渝文化、巴文化传统的凝成和传承贡献突出,是史称“巴有将”的象征。巴渝舞的创制,不仅对巴渝文化、巴文化的传承,而且对中国文化史有着卓越贡献,影响中国古代舞蹈逾千年,是中国舞蹈史上常论不衰的主题之一。巴渝舞是“刚勇好斗”性格特征的艺术升华。综上所述,“巴渝”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名随人迁的地域概念,随着巴渝区域的主体居住族群的迁徙而变迁,其主体区域有一个由嘉陵江、渠江中游向三峡地区变迁的过程。
巴渝文化是历史时期巴渝地区的区域文化及其演变递进,而不应当是重庆直辖市对应区域历史文化的统称。巴渝文化的核心由以七姓之巴(板楯蛮)为主体的巴人族群创造,其本源是“尚鬼信巫”的精神崇拜、虔诚事“道”的思想信仰、“刚勇好斗”的性格特点、刚悍锐剽的舞蹈风格和流转多变、清新明快的歌曲格调,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浓郁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各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巴渝文化最初并不以江州(重庆城区)为中心,随着七姓之巴(板楯蛮)的南移北迁和中原秦汉文化的浸入,重庆城市的发展并经历千余年岁月的洗礼、沉淀,重庆才最终成为巴渝文化的数个中心之一。
4.尊儒崇文精神追求
巴蜀山水秀丽,人民敏慧风雅。西汉时,文翁郡守极力倡教,尊崇儒学,自是巴蜀人文蔚起,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赫于世;又有杨雄、王褒之士,以文章冠于天下;唐代李白、杜甫均在成都寓居,留下千古名篇;宋代苏氏父子,更以诗文著称中国文坛。无论精神的与物质的文化创造,巴蜀文化在全国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肥田沃土是文学艺术繁荣的基础。
汉朝五大辞赋家,巴蜀占三。唐宋八大家,巴蜀有三。从司马相如、杨雄、李白、苏东坡,到现代的郭沫若、巴金,巴蜀文人如群星灿烂。四川盆地是南方石刻艺术的中心,有高或长超过10米的大佛19尊,人称“大佛之乡”。乐山大佛高71米,世界第一。大佛耳长7米,耳朵眼中可以并立两人。远看“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这些大佛雕于唐宋两朝。当时佛教盛行,四川经济富庶,盆地多砂岩丘岗,便于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