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为害情况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个世界性的玉米病害,在我国玉米种植区普遍发生,尤以北方春播区,西南丘陵山区和西北灌溉区受害较重。一般年份田间发病率3%~10%,重病田可达60%~70%。由于丝黑穗病直接导致果穗被害,因此是绝产型病害,发病率基本等于损失率,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2.玉米丝黑穗病识别
该病主要为害玉米的雄穗和果穗。病株果穗短粗,基部粗顶端尖,近似球形,不吐花丝,苞叶正常,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的黑粉包。初期苞叶一般不破裂,黑粉也不外露,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粘结成块,不易飞散。黑粉内有一些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所以称此病为丝黑穗病。有的果穗受害后,过度生长,但无花丝,不结实,顶部为刺状。雄穗受害后主要是整个小花变为黑粉包,抽雄后散出大量黑粉,有的雄穗受病原菌刺激后畸形生长。有的品种苗期分蘖增多,植株呈丛簇状,但一般在穗期表现症状。
发病植株雄穗症状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病穗仍保持原来的穗型,仅个别小穗受害变成黑粉包。花器变形,不能形成花蕊,颖片因受病菌刺激变为畸形,呈多叶状。雄花基部膨大,内有黑粉。二是即为整穗受害后以主梗为基础膨大成黑粉包,外面包被白膜,白膜破裂后散出黑粉。
3.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
该病是由丝孢堆黑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黑穗里形成的黑粉是病原菌的冬孢子,成熟的冬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菌丝。病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3℃~36℃,以 28℃为最适宜。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7℃~31℃,低于17℃或高于32.5℃不能萌发。
4.玉米丝黑穗病的传播途径
玉米丝黑穗病是土传病害,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翌年,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便萌发产生担孢子,侵入寄主胚芽形成系统侵染,造成植株罹病。
5.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因素
玉米丝黑穗病只有苗期的初侵染,而无田间的再侵染,故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内越冬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间环境因素的影响。
(1)品种抗病性:不同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2) 菌源数量:玉米丝黑穗病菌越冬场所主要是在土壤里,重茬连作造成土壤中菌源大量积累,导致病害逐年加重。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3) 环境条件:该病以土壤带菌传病为主,而且多在幼苗期侵染,因此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条件,与发病的关系最为密切。土壤温、湿度条件既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生长,也影响病菌冬孢子的萌发和侵染。一般侵染的适温与玉米幼苗生长的适温一致,均在25℃左右。土壤含水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速度。土壤含水量适中,种子发芽快,幼苗生长迅速发病轻;土壤干旱,种子发芽慢,幼苗生长缓慢,则发病重。
6.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1)选用高抗品种:选用高抗品种是防治该病害的根本有效措施之一。
(2)农业防治:① 轮作倒茬:轮作倒茬和品种的合理布局是减少田间菌源的有效措施。一般应为玉米→蔬菜→小麦→玉米;如果地少难以实施轮作倒茬,可在重茬地种植抗病品种。② 翻耕土地及施用净肥:深翻土地可将病菌埋压在土壤底层,从而减少侵染机会,减轻发病。粪肥带菌是该病传播的又一途径,因此施用充分发酵腐熟的净肥也是防病的有效措施之一。③ 及时清除黑粉瘤:在黑粉瘤未破裂时,及时摘除并携至田外深埋,减少病菌在田间扩散和在土壤中存留。
(3)药剂防治:近年来随着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使玉米丝黑穗病得到有效控制,如8.6%戊唑·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72-215克/100千克种子、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8~12g/100千克种子、60克/升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6-12克/100千克种子、28%灭菌唑悬浮种衣剂28-56克/100千克种子、10%甲·戊·嘧菌酯悬浮种衣剂20-40克/100千克种子、10%精甲·戊·嘧菌悬浮种衣剂20-30克/100千克种子等进行玉米种子包衣。但要严格按照包衣剂量的要求,若超过安全剂量,遇到低温天气会造成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