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儿童来说,入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意味着他们将开始正规的集体学习生活。
可有的孩子学习从开始就感觉吃力,每天家长需要怒吼、威逼利诱,甚至是打骂,才能勉强完成作业。
而有的孩子则学习完全无压力,不但能高标准完成作业,还有足够的精力去涉猎各类特长。
为什么孩子之间有如此差异?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颜回比孔子小30岁,13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被列为“孔门72贤”之首,封为“复圣”。
可惜他才29岁,头发就全白了;40岁就去世了。他的早逝,让孔子悲痛不已,不禁哀叹说;“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十分聪敏,虚心好学,对孔子非常尊敬。他曾感叹,老师的道,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力钻研,越学得它深奥。老师的道虽然这样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知识来丰富我们,提高我们,又用一定的礼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正是出于对孔子的尊敬,颜回在孔子遇到困难时,如与少正卯争夺弟子、周游时受困而七天七夜未食时,颜回一直坚定地追随孔子。
孔子曾如此评价颜回,“自吾有回,门人益亲”。意思是,自从有了颜回,学生们就更加亲近我了。
可见,在颜回之前,孔子也为弟子不爱学习而忧虑。但自从颜回到来之后,他敏而好学、勤于思考、尊师重道的求学态度,为其他弟子树立了榜样,因而弟子间变得更加和睦、更加敬重孔子,内在学习动力也被激发出来,学习更加自觉。
依靠榜样的力量营造学习氛围
今天的学校,今天的班级,已经没有团结乐学的氛围了。取而代之的是家长、孩子之间的竞争和比较。
家长每天乐此不疲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忙于给孩子报更多的课程,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脱颖而出,成为班级的佼佼者。
而学校、老师也以学习的成绩作为评价自己能力水平、工作业绩的标准,优秀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眼中只是被宠爱的对象,而不是学习的榜样。
因为每次考试,优秀的孩子只是老师和家长批评孩子不努力的范例,而不是激励他们进步的榜样。
相反,生于七八十年代的学生,经常是学习好的同学三五成群一起完成作业,一起玩耍,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没有家长指导下,同样可以很好地完成学业。
合作学习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单纯靠父母的说教往往收效甚微,而通过同学间的影响效果更好。
比如,如果一个班级有同学喜欢某部文学作品,或者某种乐器,甚至是追星,都会在学生之间产生较大的影响。
当然,这种影响既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差的。
如果老师或家长能够善于引导,就能让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比如,通过开展合作小组学习,给予学生们一个明确的研究课题,引导他们合理运用网络、手机、电脑去摸索相关信息,就能让他们正确、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再比如,将能力相近或爱好相同的学生编成一组,让他们合作完成某项任务,如解答难题、情景对话等,都可能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总之,学习不应该是封闭的、自我的,而应该是开放的、合作的。与其整天让孩子孤独地做题,不如给他找几个学伴一起学习,他们都能从他人身上学到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