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自古以来就是中医学习的主流方式。学中医不一定要先学会跪舔一个人,但必须具备自学能力。

好的中医即使之前跟师很多,最后也仍然要依靠自己读书临证反思的反复循环练习。大量读书临证反思,是所有中医的成长必由之路。

拜师到成功学艺,是要靠几分幸运和人情世故的投缘,不一定此时此刻,人人有那样幸运。

而读书,则是以古圣先贤为师,私淑千古之明医,是成本最低而收益高的跟师学习方式。这一方式,对莫测的缘分、幸运和人情练达都没有要求,适合每一个人。

这份书单是一份进阶书单,适合那些有较强自学能力和文化基础者。

运气商

(《运气商》系明代徐亦稚撰。分前后两集,前集有运气图四则,运气说七篇,运气治验十二则,运气征应四则:后集为运气博说,有「岁气起大寒说」等二十四论。)

运气要诀

(医宗金鉴:运气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医学入门中医

¥68


购买

这两本书屡次出现在学习五运六气的书单中,不是没有原因的。往昔我多次请各位恩师及同道高手推荐运气相关学习书籍时,这两本书总在其中。比较下来,运气要诀简明一些。

滴天髓

(《滴天髓》是古代中国命理学著作,相传为宋朝人京图撰,也有人说是明初刘基所作。)

五行大义

(《五行大义》,隋萧吉所撰,共五卷。)

这两本未必要看。但是对于想更进一步把握三才的学习者来说,推荐学习。论五行甚详者,莫过于命理书。而五行大义,啧啧啧,这真是一本奇书。所论五行胸怀之广大,运用之广泛,简直可以称古科技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医自学者的进阶中医书单)

刘完素医学全书

张元素医学全书

李东垣医学全书

辅行诀

临证指南医案

这几本是必看之书。不学,则对于中医开方子来说,前面读的书都没有具体落实的列子和模板。并且,结合起来学,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可以说,这是中医书籍里智商模板的高峰。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南宋·陈言撰著,成书于淳熙元年(1174年))

孙思邈医学全书



孙思邈医学经典4册

¥168


购买

傅青主陈世铎师徒著作

伤寒金匮是学习者的必由之路,但局限在其中,不知医林之大,活法圆机,则不能至尽善。这几本书中展示的治法,用药等皆是学者开眼界的必须。

本经疏证

本草崇原

本草问答

本草经解

(原题清·叶桂撰。据曹禾《医学读书志》卷下陈念祖条谓本书为“姚球撰”)

汤液本草

本草衍义补遗

(元代朱震亨撰著)

历代本草好书实在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只是挑一些比较小众一点,但是确实重要且精彩纷呈的。这几本书若不学,用药很难达到中上水平。

黄帝内经

难经

针灸甲乙经

有很多人提倡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学这些。个人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讲,一开始学这些,只是耽误早临床早实践。但是进阶学习就不一样了。因为这几本书的学习应该贯彻入门之后直至高阶。因为阅读对多数人有难度,所以,常看常新,断断续续也好,每天领悟一些也好,都行。

不提倡作为朗读读本,也不宜烧香供起来。技术类经典,不会就是不会,不理解就是不理解。整那些形式主义无用。能不看各种注释发挥本更好。当然,历代注释发挥有不少佳本,但毕竟不是自己心悟和实践所得,且佳本和佳本某些见地之间有冲突。

伤寒来苏集

伤寒贯珠集

三订通俗伤寒论

《三订通俗伤寒论》乃清代绍兴名医俞根初原著;后经何秀山撰按,何廉臣校勘;再经近人曹炳章增订,徐荣斋重订;

伤寒医贯串解

《伤寒医诀串解》是清代伤寒著作医书,作者是陈念祖。

经方例释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

¥82.3


购买

寓意草

伤寒恒论 郑钦安

伤寒解惑论 李克绍



正版 中医火神三书

¥91.56


购买

所有存世医经注释中,伤寒数量第一,质量也第一。堪称各领一时之风骚。所列书籍要么观点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后代共宗,要么晓畅明白,于临床有重大指导意义。当然,必有遗珠,古贤书多多益善。这些书进阶不读,甚容易临证水平受限制。

增补评注温病条辨

《增补评注温病条辨》是近代曹炳章编写的一本中医文献。成书并刊于1936年。

温热经纬 王孟英

伤寒瘟疫条辨 清·杨栗山

感证宝筏 何廉臣

温热论讲义

(作者: 陈守基 没找到电子书与出版书籍;《温热论》的书籍有)

如果说哪一类医家伤寒学的最好,毫无疑问,温病学家们理当上榜。中医早已经寒温合流,临床时也早已各派一统,只看实效。所以前贤早说过,经方派都是自封,时方派,温病派,都是强加于人。不学温病,则不知伤寒在临床的活用及发展,不少病证不能最优辨别处理。

望诊尊经

文魁脉学

名医类案

古今医案按

吴鞠通医案

三家医案合刻、洄溪医案、集思医案、花韵楼医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曹伯仁医案、王九峰医案、齐氏医案、王氏医案(王士雄)、刘氏医案(刘晓山)、圣余医案、王旭高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冷庐医话、止园医话、北方医话、长江医话、燕山医话、南方医话、明清临证医话精选。。。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干祖望五官科经验集

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家丛书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一、二、三辑

皇汉医学丛书精编增补版

诊断、医案医话类书籍,尤宜常学常新,多学多摘抄。所列者是回忆中甚为经典的一些。

名著重刊丛书,含有赵守真治验回忆录、赵绍琴临证400法、蒲辅周医案、冉雪峰医案、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岳美中医案等大量名医真知灼见的力作,不可不学。

原版皇汉医学丛书内容甚多,卷头巨大,其中不少于临证有精辟见地。

学苑出版社第一批精编增补版中有北山医案,腹证奇览、中国内科医鉴、中国儿科医鉴,药征等,值得一学。

名医验案类编,此书作者何廉臣,自身医术眼光均高于常医之上,所选验案,很多皆可反复体会学习,有触类旁通之效。

至于百年百名临床家丛书,这套书、已经有不少水分,很多是名医学生或抱着保守心理所编写,常常一本书,可用之处一段或者一两句话。但是至少还有可用可学之处,有十来本还算诚实可行。闲了可以把有用的摘出来。

我有几句忠言分享给各位朋友:

一、中医书籍存世量早已超过一万,每年还在以可观的数量增加。对于自学选书,不宜选择没有经过时间和临床实践考验的书。不要贪图大部头。有些经典小书,各个推荐书单里都有的,尤其对需要进阶的学习者提高效率有意义。

二、进阶不宜只学一家之术。一家之术久学于性情、眼界、实证都有弊端。

三、中医是实践的医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的学习一定要想办法尽早上手临床。

只读书学习不上手实践,搞个人崇拜、企盼不学自证的神迹、上网进行无意义的争论。这些行为,早都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

宗教信仰、练功是中医个人修养的事情,但是与临床水平的高低并不成正相关性。

医道医术的迅速提高,唯实践、反思、学习读书的反复循环是正路。

一个中医学习者,自学能力越强、带着学习心悟去临证,练习的次数越多,自我矫正修错越多,读书跟师与临证结合越多,就越厉害。

以上是大方脉类进阶的书单。至于外治法类的书籍,在我所看书籍中占比例较少,留下深刻印象,在实践中起到重大指导作用的只有六七本。外治法大部分还是拜师,上各类培训班所得。改日分享一下这六七本。

要早临床、早实践、善于在实践中反思提高、不然看书再多,都无用。若不反思,反思之后不查资料学习,当看病机器人,也是不利于水平的提升。

言有尽而意无穷。学习中医多年,内心深望临床涌现大批良医,英雄不论出身,中医能团结起来传承,能解生民于水火。然目睹临床现状、自身体力精力能力影响力。

只有不谏往者追来者,尽其当然听自然。愿有缘者能受益。

分享一下初学中医者择一精研经典及少许学习方法,顺便分享下外治书。

初学者往往喜欢要书单,但在我看来,初学中医者往往并不需要书单,有些甚至不需要读书,甚至有很多初学者是被中医书读太多耽误的。

中医是门实践的学问,没有大量临床证伪,只读书,读太多书,只意淫,是永远心里空空的。

特别很多以疗愈家人及自己为主要目标的初学者是可以从刮痧,拔罐,针、灸、耳穴等外治法进入,上个培训班,先用起来,在实践中再补课提高的。

若要读书,初学宜精研,根据自己的志趣和喜好精中求精,找一本经典专研。

广博是进阶后的事情,不是初学该做的。初学者青蛙跳井,一门深入最快,放眼江海则易心中茫然无定见,欲速反慢,甚至终身不入门,如苏轼等一些古代著名文人,他们学医,不少不辨寒热,连玩票都算不上。

但这个选哪一本书,这就有讲究了。真是需得看个人才情与志趣。

喜好理入者,明理为先,古文又毫无障碍的,当然是《内经》原著。

其次《四圣心源》、《玄隐遗秘》等前贤反刍出来的论著择一。

最次,《中医基础理论五版教材》,不能是六七版及以后。记忆中六版已经胡说开头,七版在一些重大理论概念的问题上,已经进入抽风阶段。具体如解释什么是精气神时写:精是一种液态物质。。。。。

行入者,除了外治法,历代首推伤寒论原著配神农本草经。

但伤寒原著,神农本草经,未必就人人都看得懂了,所以往往是选一注释本或经医案集为依靠。

历代注本众多,看个人缘分与喜好。

历代也有往往选从一位理法方药皆有的大贤医家或者是综合型医著入手的,主流选项如:黄元御、郑钦安、张锡纯,陈修园。

少一点的如:李东垣、陈士铎、徐灵胎等。

常见综合类书籍有医宗金鉴、张氏医通等等。择一而从,贪多易致不化及自我冲突。

入门有多种,适者为尊。至于论成就,往往和个人综合素质及精勤、眼界、品行有关,不在于如何入门。过去有不少明医靠当学徒抓药、自己进山采药入门,临床也不见得就一定逊色于理入者。

只是青蛙跳井后,进阶时还是跳出来博览群书的好。一颗不带偏见的心,对进阶升级很重要。

虽然进阶书籍大多并不是拿来精读和值得精读,只是浏览、做深细节和备要,但是进阶书籍,真是令人见中医江海之广大,自己所学之浅陋。

比如天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其对内难伤寒运用圆机活法,巧思叠出,真是智慧优雅,令人心向往之。然而,当时及当代,攻击叶天士,和非自己所有派别的医家,代有其人不穷。

初学惑于些许对错,殊不知学问深时意气平。人认识的阶段性不一样,面对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执象而论对错高低,咫尺千里。且病有假愈,真愈,效有不效而效,效而不效,远期近期,周全与否,临床多时自明。

关于外治法书籍,我所看过影响最深,最富启发性,最惊才绝艳的是《灵枢》。其余书有所得,皆在《灵枢》之下。

其余:《灸绳》、《痧胀玉衡》、《董氏针灸学》、《伤寒论新注》(伤寒条文证的针灸治法),《触发点疗法》(克莱尔戴维斯),《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

再就是台湾医师林两传先生的网传系列文章。当时尚是十几年前,其一篇《针灸起效论》,拜读良久,很受启发,深以为然。当然,其他也多有好书,诸如《针灸大成》,《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金针梅花诗钞》等,但是于我个人启发及关系甚微,针灸大成我都没细看过,只是每次翻查一下,还觉得不甚灵验。

外治法重实践,看书,拜师、上培训班之后,仍旧有很大操作和进步空间,甚至会出现道理都懂,但是完全操作不了手法的情况。

这就是俗话说的,能学的是思路,技术框架,带不走的是功夫和巧劲。功夫与巧劲,特别在手法上,一多半即便师父合盘而出教了窍诀,还是靠自己练习。

我年轻时学的一些手法绝学,功夫不上身,操作不出满意效果,原因都是在于自己临床主治某些特定情况的患者太少,练习次数远远不够。

有缘者以我为鉴,勿犯同样错误,去学自己以后大概率用不上也练不到的手法,对不起师父和传承,也对不起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

外治方面,这几年流行的黄帝内针,五行针灸很适合目标是家庭使用的新手,价格的班合适可以去学。

整个针灸正骨培训市场一直鱼龙混杂,水极深,普遍价格偏高。还有些技术创始人可能是研究过营销策略,新瓶装老酒,价格虚高,还分阶梯,形成了广大学员借钱凑钱学,回去后从病人身上凑学费再去学的循环。

但是,特别是手法,一些手法不是说一腔热血,跪舔和出高价就拿得回来,操作出理想效果的。这是外治法培训市场明晃晃的潜规则。所以,以实用和临床为目标的筒子们,学技术前尽量打听清楚效果,不要一时冲动就砸钱。

退一步说,没有欺诈与贵贱,只有自己操作得出来不出来,自己认为值不值。

当然,以中医为文化,为休闲娱乐,有钱有闲的朋友自古就有,这是一大雅趣,令人由衷羡慕赞叹和喜欢。什么都不为,只为了情怀和喜欢去学习,这种态度太悠然自在了。毕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古为鉴可知,这里面是真能出人物的。

文末总结几句,初学看书万不可杂乱,以精研被时间验证过的一两本传世经典足够。而进阶和高阶,又不可以死于一人之学下,宜用大量的临床和广博的学习,反复验证反思提高。

早临床,多临床,勤反思,多明理,勤翻书,是中医的必由之路。至于说培训班,只要有钱,想上就去上吧,即使学不到啥,也能买教训见世面。

另外,中医是大道在医学上的显象和运用,任何时代,中医的核心都是道,不见此核心者,严格说不算入中医门。但学中医的个人综合素质有高低,能力有高下,心胸人品有高下,任何古人今人都只代表自己,代表不了中医全貌。

有人看到中医各医家是山头,独立而不同,有人看到中医家从源头活水,各自取用。

我看到的中医是无边无际,无源无终的海洋,海洋里的每一滴水都有同样的本性,每一滴水里都见到同样的海洋,一以贯之,以为天下式。

点赞(0) 打赏

相关推荐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