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零七位,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南方地区。当今文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5%,总人口大约在204万。
文的名义
《说文》注释:文是交错的花纹。象形字,象纹理交叉的形状。文也可解释为“文身”的文,甲骨文、金文中的“文”字象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胸前刺画有花纹图案,这其实就是古代“文身”习俗的形象描述。后来才引申出文字、文章、文化、文明等意义。“文”字更深入含义是指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某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如天文,人文等。所以,“文”赋有文雅、华丽、美善、和谐之意,往往被用来赞美先人的修饰文字。
文姓起源
文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三:
一、源出姬姓
以谥为氏。周文王之支系子孙以文王的谥号为氏。周文王即姬昌,为商朝末西部诸侯周族的领袖,纣王封为西伯,亦称昌伯,曾被纣王囚禁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在位50年,把周部落理治得国强民丰,解决了虞、芮两国争端,使两国归附,又先后灭了黎、邘、崇等国,建立了以丰(今陕西长安沣河以西)为国都的强大周国。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灭了商朝,追封姬昌为周文王。
以字为氏。西周初周文王第九子康叔被封为卫侯,卫国在今河南禹州西北。春秋时卫献公时卫卿孙林父,字文子,亦称孙文子,其后裔有以其字为氏。以上文姓均出自周文王。是文姓中最主要的成分,至今文姓的历史有3000年。
二、源出姜姓
炎帝之裔四岳之后,在周朝初被封在许,称许文叔,许国在今河南许昌。到战国初,许元公结时为楚国所灭。许国的后代以国为氏,其中一支以许文叔的谥号为氏。姜姓文氏的历史至少有2400多年。
三、源出妫姓
尧舜时期的舜氏族以妫河之名姓妫。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后,周武王封舜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为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裔孙悼子建立田齐,公元前378年姜姓齐国为妫姓齐国取代。战国时齐威王之孙田文封为孟尝君,死后谥号文子,其子孙遂以谥为氏。妫姓文氏的历史至少有2200多年。
外族基因融入
外族血液融入文姓主要发生在宋朝以后,主要的事件有:宋时潞国公文彦博本姓敬,其先避后晋石敬瑭之名讳,去苟为文氏,至后汉时复为敬氏,至宋时彦博之祖父为避翼祖名讳,复改为文氏。赵匡胤尊其父赵敬为翼祖。清朝时满洲八旗姓喜塔喇氏、文扎氏等氏族集体改姓文,其族人后多成为汉族。
文姓分布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文姓人口由16万增到204万,增长了近13倍,文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两省,大约占了文姓总人口的37.1%。其次分布于贵州、重庆、湖北、广东、广西,五省区市又占了文姓人口的31.1%。四川为当代文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文姓总人口的19%,湖南紧随其后,为18%。全国形成了川贵渝鄂湘粤桂七省联成一片的文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文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向南和向西是流动的主流。
文姓血型
文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4.8%,A型占29.2%,B型占27.6%,AB型占8.4%。
文姓名人
文彦博
文彦博(1006年—1097年),字宽夫,号伊叟。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他历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将入相,有五十年之久。任职期间,秉公执法,世人尊称为贤相。文彦博曾成功地抵御了西夏的入侵。任宰相期间,他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著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词》录其词一首。谥号忠烈、恭烈 。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道号浮休道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文天祥虽有一腔热血报国,怎奈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得不到重用。1274年,临安告急,文天祥散尽家财组织义军,驰援临安,苦战不敌。谢太后执意投降,派他与元朝谈判,被扣留后逃脱。他继续领兵抗元,兵败被俘,1283年于大都就义。
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559年),原名壁、作璧,字徵明,号衡山居士,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传世画作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书作有《西苑诗》《渔父辞》等,著有《甫田集》。
文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文姓的郡望主要有雁门。文姓堂号主要有信国、正气。“信国”和“正气”堂号均出自宋朝文天祥。文天祥为南宋左丞相,封信国侯。抵抗元军南下,进屯潮阳,元将张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不降,作《正气歌》就义。
文姓的重要楹联有五副:
兴文化蜀;定策灭吴。
竭忠体国;尽节勤王。
抚国附民;专诗说礼。
擅一时丝竹之奇;兼八法但青之胜。
洛邑耆英,出将入相;卢陵正气,取义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