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1月29日,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团出动新型轰炸机,在南海某海域开展实弹训练,有效检验飞行人员实际使用武器和部队遂行任务能力。有8架轰-6J轰炸机,每架轰炸机携带4枚鹰击-12超音速重型反舰导弹进行南部指定海域进行饱和导弹打击,这一定让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印象深刻。
目前,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国都各自拥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以轰炸机空射远程反舰导弹为核心的海上打击体系。俄罗斯有大约60架能够携带AS-4/6大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图-22M3“逆火”超音速轰炸机。美国使用一百多架B-52H和B-1B战略轰炸机作为反舰主力,可投掷AGM-84鱼叉反舰导弹和AGM-158C远程隐身反舰导弹(LRASM)。中国则有100多架轰-6K、轰-6N和轰-6J轰炸机,能够发射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
轰-6J轰炸机是轰-6家族中最新版本,是我国为海军航空兵研制的导弹轰炸机,代表着对轰-6再次进行改进之后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准,性能得到了重要突破,可挂鹰击-12、KD-20、KD-100和KD-63等导弹,可加挂电子对抗吊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轰-6J已经具备类似美军设想中B-1B携带拉瑟姆导弹进行对海反舰导弹饱和打击的能力。
轰-6J的出现让中国海军如虎添翼,大大强化我国海军中远程海域的作战能力和威慑范围。轰-6K和轰-6J的6枚鹰击-12导弹的挂载量,也大幅度增强了我国海空军轰炸机的火力打击密度。如果进行海空军联合作战,集中40架轰-6K和轰-6J轰炸机,对敌舰队实施饱和攻击,就可一次投射出240枚鹰击-12超音速导弹,破坏力将难以想象。
饱和打击是指大机群携带数十枚甚至上百枚反舰导弹,以复杂航路规划,从不同的航路和不同的方向飞向敌舰群,实现数十枚上百枚导弹同时到达目标区,阻塞敌舰群的火力通道,实现对敌舰队的毁灭性打击。不要小瞧导弹饱和攻击,地球上能做导弹饱和攻击的国家非常少。
“饱和攻击”的战术概念是苏联人首先提出来的一种对付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战术。由苏联现代海军之父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在美苏冷战时期提出,研究使用大量反舰导弹攻击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时制订的一种战术。这种战术可以利用水面舰艇、潜艇和作战飞机等携载反舰导弹,采用大密度、连续攻击的突防方式,同时在短时间内,从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向同一目标或集群目标,发射数倍于敌方防御能力的导弹和其他制导投放武器,利用导弹数量的优势形成绝对的火力密度,用绝对的优势火力打击敌方目标,让敌方的导弹防御系统难以支撑。
饱和打击是个很时髦的词,很多人谈到海军航空兵的轰炸机和攻击机的反舰导弹作战时,都会说几句饱和攻击,仿佛反舰导弹作战天经地义就应该进行饱和打击的。
首先,要想实现饱和打击,需要实际上,在上世纪60年代,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刚刚提出对海饱和打击的理论的时候,首先就遇到了一个技术门槛,不解决这个拦路虎,饱和打击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这个拦路虎是“导弹目标分配”。
要知道,只有当今比较先进的反舰导弹才能进行理想的目标分配,能够精准地打击敌人舰队中的某一艘军舰。而过去的反舰导弹没有这个能力,那时候的反舰导弹通常会在雷达开机搜索时抓住目标群里距离最近、反射波最强的那个目标,然后锁定跟随直到命中。
在实战中,老式反舰导弹如何才能精确打击敌舰呢。这需要通过战术运用和改进战法,主要是让导弹的制导雷达按照火控系统设定的时间和高度开机,以两个装订好的大小扇面角度向前搜索,小扇面搜索用于精确打击,可以直接命中敌舰队多艘军舰中的一条。如果精度较高的小扇面没有捕捉到目标,雷达立即启用大扇面,增大搜索范围,抓住海面上雷达回波最强烈的那个目标,直愣愣滴一头扎下去,就是你了,以一定俯冲角度导向目标,然后撞到目标。当然,这种精确打击需要轰炸机的目标指示相当精确,而且目标距离比较近,战术运用相当纯熟。
即使是80年代的法国飞鱼导弹,如果不进行精确装订,也是要锁定雷达反射最近最强的目标,1982年马岛战争中,阿根廷超军旗发射飞鱼导弹,打击英国“无敌”号航母时,飞鱼导弹就锁定并击沉了距离“无敌”号航母7公里的“大西洋运输者”号运输船。
所以,如果苏联轰炸机在美国航母防空圈外三四百公里外发动上百枚反舰导弹的饱和打击,就会发生导弹目标分配的错乱,大部分导弹会直接锁定航母战斗群外围的护卫舰或驱逐舰(美军就有这种肉垫战术)。
在过去,美国针对反舰导弹的反制措施,就是在舰队外围部署一艘用来挡枪的驱逐舰或护卫舰,可以吸引反舰导弹火力。这不是开玩笑,当年佩里级护卫舰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航母或巡洋舰献身挡导弹。
这怎么办?
好办,苏联人想出一个绝妙的方法。让反舰导弹在轰炸机上就锁定具体的目标。
当时的战术是这样的,每波次出动一个图-22K“眼罩”超音速轰炸机团,24架轰炸机,在数架侦察机和电子战机的引导下,以1万米高度大机群密集超音速突防至距离美国航母300公里的位置,然后轰炸机雷达开机,全团在指挥机的指挥下进行目标分配,例如“栓子,你打东边第一艘,铁柱,你干掉西边第二艘”。
各轰炸机的机载雷达首先分别锁定自己目标,随后打开KH-22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制导雷达,引导反舰导弹的雷达锁定本机被分配的目标,最后在260公里距离上发射导弹,导弹发射以后就会紧紧抓住早已锁定的目标。对其他敌舰不予理会。
这个设计非常有效,能够让大机群同时发射上百枚反舰导弹,均匀或有重点地打击敌人舰队的各艘舰艇。直到F-14“熊猫”战斗机服役以后,可以将空中拦截区外推到400公里以外,苏联轰炸机才失去了多目标饱和打击的优势。
再后来,就是苏联发展传说中的“领弹”技术,以便在极远距离齐射导弹,然后让导弹群的“领弹”通过数据链与各导弹之间自动分配目标。不过这种技术是否存在,有存疑和争论,我倾向于苏联有此类研究,但还没等到技术成熟,苏联就解体了。
也有网友说,苏联人到解体都没想清楚的事儿,日本人几十年前就解决了。什么目标识别,目标分配,人工智能,里面坐个人不就都解决了.......
实话跟你们说,饱和打击不是随便什么阿猫阿狗就能搞的。即使是现在,能够实现上百枚反舰导弹饱和打击的国家,也不超过一巴掌。剩下的国家都是小波次的数枚或十几枚的反舰导弹攻击,再多了他们真的玩不转。
为了在第一岛链取得更大的海空优势,中国以轰-6K等轰炸机,歼-16/歼轰-7等攻击机,鹰击-12等远程反舰导弹,甚至还有一种类似东风-17的空射高超音速导弹,以及火箭军强大的东风-21D和东风-26等陆基反舰弹道导弹。这些导弹都能在美军航母的防卫圈外发射,而且还具有高速突防能力。这些海空打击体系的建立,意味着我军具备对第一岛链的敌人舰队群发动大规模饱和攻击的能力。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情况:中国海空军的轰-6K轰炸机、轰-6J轰炸机,在运-9电子侦察机、运-8雷达警戒机和空警-500预警机的配合下,在歼-11B等战斗机的护航下,搜索海上目标,下达作战决心,规划攻击航路,再到发射平台的任务分发,直至发起导弹饱和攻击。然后在敌方舰队上空,飞过来的是一大群鹰击-12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以及从大气层外呼啸而入的东风-21D特快。这画面太美,不忍直视!
都准备好了么,中国海空军的饱和打击时代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