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十二章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可/以/为师矣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恼怒
(2)吾日三省吾身 省:自我检查、反省
(3)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诚信
(5)四十而不惑 惑:迷惑,疑惑
(6)不逾矩 逾:越过 矩:法度
(7)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9)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10)逝者如斯夫 逝:往、离去
(11)匹夫不可夺志也 夺:改变
(12)博学而笃志 笃:坚定
(13)切问而近思 切:恳切
(14)富贵于我如浮云 于:介词,对,对于
(15)必有我师焉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4.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
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二)陋室铭(刘禹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 灵:神异
(3)斯是陋室 斯:这
(4)惟吾德馨 惟:只
(5)谈笑有鸿儒 鸿:大
(6)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文章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
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雅,所以陋室不陋。
4.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示例】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居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三)爱莲说(周敦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独:只 染:沾染(污秽)
(3)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 涟:水波 妖:艳丽
(4)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菊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爱,应当人很多了。
3.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
运用衬托的手法,将莲与菊和牡丹对比,突出莲的高洁情操。
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作者感慨世上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四)河中石兽(纪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临:靠近
(2)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3)二石兽并沉焉 并:一起
(4)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5)竟不可得 竟:终了,最后
(6)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研究、探求
(7)是非木杮 是:这
(8)湮于沙上 湮:埋没
(9)沿河求之 沿:顺着
(10)不亦颠乎 颠:颠倒,错乱
(11)众服为确论 服:信服 确:正确
(12)转转不已 已:停止
(13)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于是 溯流:逆流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颠倒了吗?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3.文章中写到了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信;老河兵的笑是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
4.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示例】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复杂的原因,我们要综合分析,不能片面考虑而做主观臆断。
(五)三峡(郦道元)
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略无阙处 略无:完全没有
(2)自非亭午夜分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3)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 襄:冲上、漫上 陵:山陵
(5)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6)不以疾也 疾:快
(7)则素湍绿潭 湍:急流
(8)清荣峻茂 荣:茂盛
(9)良多趣味 良:甚,很
(10)林寒涧肃 肃:肃杀,凄寒(11)属引凄异 属:连接 引:延长 凄异:凄惨悲凉
(12)空谷传响 响:回声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4.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写出了三峡山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写出了三峡的山险峻、陡峭的特点。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铺垫。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课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好处?
渲染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与第一段相照应,使人进一步感受到三峡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山高、岭连、狭窄、水长”;从本段看,是对前面写景的补充;从全文看,与前文“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六)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 书:书信
(2)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3)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4)夕阳欲颓 颓:坠落
(5)沉鳞竞跃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7)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指人间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也用得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吗?
“乱”和“竞”两个字,一方面表现了猿鸟、沉鳞的数量之多,另一方面也描绘出猿啼鸟鸣声音洪亮、长短各异,各类鱼儿在水中争相跃出水面的生动画面。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2)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3)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作者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的心境。
4.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文末“闲人”的含义?
“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表现出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八)富贵不能淫(《孟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焉:怎么,哪里
(3)以顺为正者 顺:顺从 正:准则,标准
(4)与民由之 由:遵从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发怒,诸侯们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3.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间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2)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3)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
(4)空乏其身 空乏:财资缺乏
(5)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乱:扰乱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发:显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指在国外 敌:匹敌、相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的才干。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3.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怎样的共鸣?
【示例】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