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我去逛超市,到卖玩具的区域时,看到一个大概5、6岁的孩子喜欢一个皮球,于是让父亲买给自己。
一开始父亲还能耐心劝说,家里已经有球了,不需要再买。但是孩子明显并不买账,就是要这个皮球,于是站在皮球的货架旁一动不动。
父亲见状,马上又说,不买皮球,你想吃冰淇淋,爸爸买给你吃好不好?男孩还是无动于衷,就是想要这个皮球。
这位父亲见威逼利诱并不管用,变得很是恼火,于是开始语言攻击孩子:你太倔了,一点也不听话,哪有你这样的孩子。
男孩还是一言不发的站在货架旁。一来二去就激怒了这位父亲,于是开始动起手来,他先是狠狠的推了一下男孩肩膀,见没反应,又踹了男孩屁股一脚,然后自己转身走了,说不要你了。
这时小男孩终于委屈的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踉踉跄跄的跟在父亲身后走了。
老人们常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如今还适用吗?
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很多人都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是理所当然的,殊不知,这样教育不仅给孩子造成很大心理上的障碍,也让自己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往往这样的家长是缺乏耐性,不想花时间或者不懂得如何去跟孩子沟通,明明可以通过聊天谈话方式解决的问题,到了他们这里就变成了了家庭暴力。
而且用暴力解决问题,的确是最直接、最见效的方法。只是,这样做,孩子真的是从心里理解大人吗?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真的很难想明白,明明最爱孩子的两个人,却通过打骂的教育方式去对待孩子,大人心理是解气了,孩子心里却满是冤屈与无奈。
很多父母在“打骂孩子”和“后悔”之间来回切换
不久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位高知母亲因为自己打了孩子,后悔不已。她坦言,自己曾经很鄙视那些打骂孩子的人,认为自己有孩子之后一定能爱护有加,不可能对孩子做出那样的事情,没想到现在自己也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她有一个5岁的孩子,一直以来自认为性格温柔,对孩子没有真正发过脾气。结果就在前几天,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时,经常被电视中的情节所吸引,然后就停止吃饭的动作,在她提醒了几次后孩子还是很容易走神,不认真吃饭。
于是她立马关掉了电视,结果孩子一下子开始大哭起来,慌乱之余打翻了手中的碗筷,全部掉在了地上。
她也突然被孩子的这个行为激怒了,捡起筷子狠狠的打了孩子的脸。事情过后,虽然孩子已经不哭了,她也平息下来,但是晚上后悔到整夜失眠,回想白天的经过,那一筷子一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很大伤害吧!
可惜覆水难收,已经做了的事情没办法收回,只有无尽的后悔和自责。
孩子的“恶习”,只是孩子自己造成的吗?
其实,就这件事来看,孩子错在哪里了?错的只是孩子吗?
首先,是家长给给孩子养成了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的“恶习”,然后又去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必须做到一边看一边吃,两不耽误。这不仅对于孩子的饮食习惯没有好处,更是伤害了孩子宝贵的专注力。
然而,这位妈妈还是位高知分子,竟然都不能反思到自己的问题,把气都撒在了打翻碗筷的孩子身上,孩子的冤屈去哪说理?
很多家长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就是被孩子激怒后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孩子进行打骂教育后,后悔不已,甚至有些家长会惩罚自己来获得自己的原谅,这无疑是一种不正常的教育方式和家长的反省方式。
如何做到不打不骂,还能教育好孩子?
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自己打骂孩子是一个很恶劣的行为,在他们看来,一切不愉快的源头都来自于孩子。殊不知,越是认为孩子难管教的家长,越是因为自己在教育上出了问题。而他们就是不明白。
其实想教育好孩子,又避免打骂,家长们要从自身找原因,自己先学会去用脑子处理问题,而不是用手。
- 被孩子激怒,家长首先要接受这个结果
被激怒的家长,往往失去理智,不能接受孩子的某些行为,导致自己兴趣失控。而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深呼吸,先冷静下来,知道自己很愤怒,但是要知道为什么愤怒,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行为。
从行为背后找出原因,才是真正从根解决问题的方法。
- 从客观的角度,对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想
当被激怒时,我们可以直接的告诉孩子:妈妈很生气、妈妈真的生气了、你再这样做妈妈就要生气了。
先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变化,然后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自己生气。
比如说,妈妈提醒你很多次了,要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你总是不听,再这样妈妈真的要生气了,要关掉电视了。
然后,我们让孩子知道我们在期待什么,孩子如何做会更好?
比如说孩子不能因为妈妈关了电视而发脾气,如果不希望关闭电视,要告诉妈妈,不能随便发脾气。
这样做,孩子知道发脾气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要把自己的需求告诉妈妈,这样才会产生沟通。
写在最后
这世上没有一位妈妈会无缘无故打骂自己的孩子,只是有些时候真的是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这不能成为打骂孩子的理由,孩子是需要去沟通和感化的,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无能家长的“杀手锏”,在打骂中长大的孩子,也会变得自卑缺乏自信,在朋友或者同事当中永远不会成为那个佼佼者。
曾经对孩子有过打骂行为的父母们,现在停止还不晚,与孩子多建立沟通,自然会发现孩子越来越懂事,越来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