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颜色有着不同的意义,例如红色代表热情、活泼;橙色代表光明、华丽;蓝色代表沉静、理智;黄色代表明朗、愉快;紫色代表优雅、高贵等等。每种颜色带给人的感受又是那么不同,但是在古代,颜色代表着的又不仅仅是不同的意义和性格,还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唐朝的“官品服色制”。

唐朝初建时,为了恢复在隋末大乱中开始走向混乱的品服制度,唐高祖李渊命令对服饰制度进行重新调整,在君臣服饰的颜色、材质、配饰等方面都做出明确且严格的规定。但是,此时的皇帝和大臣都可以穿紫色和黄色,君臣之间的区别还不是那么明显。直到后来,唐朝才禁止皇帝以外的人着赤黄色,《旧唐书》中提到“天子常服唯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

到了唐太宗时期,朝廷开始认识到,如果不在服装颜色上加以区分,就无法有效彰显贵贱之别,于是对当时官员的常服颜色进行了如下规定,《通典》里讲到“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上绿,八品、九品以上青”。至此,唐代的服色制度大体确定下来。

到了唐高宗时期,除了对官服的颜色进行了的深浅之分外,还按照官员们品级的不同要求他们佩戴不同的腰带,四、五品佩戴金制腰带;六、七品佩戴银制腰带;八、九品则佩戴鍮石腰带。至此,“官品服色制”趋于成熟。

所以可以看出官服里面最尊贵的为紫色,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着紫色的衣裳服饰,要知道三品以上的官员都是权利很大,在皇帝心中分量很重的官员。之前古人的染色技术还处于很落后的一个阶段,但是到了唐朝时期,西方文化的传播让很多行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创新和提升。每一种颜色的印染技术都是不一样的,那些比较高成本的颜色,渐渐地就成为了尊贵的颜色。比如紫色,权力比较大的官员,大多数都尚紫色,而紫色就是当时非常考验技术的一种颜色。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唐朝推出的官品服色制却渐渐的没落了下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的历史背景,在唐朝中后期之后,国本动荡,而统治者为了能够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会在某些节日里去封赏一些官员,使其很容易得到晋升,从而造成官职膨胀。

《容斋续笔》中写道“唐自肃、代以后,赏人以官爵,久至浸滥,下至州郡胥吏军班校伍,一命便带银青光禄大夫阶,殆与无官者”。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唐肃宗、唐代宗以后,就连州郡里面的低级官吏,都能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的散官,获得穿紫袍的机会。“官品服色制”走到这一步,也基本上算是失灵且名存实亡了。

点赞(0) 打赏

相关推荐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