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椒
来源产地
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果实、根、叶。
6-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浆果皮晒干,除去种子备用。
生于海拔2300m以下的山坡疏林、灌丛中及路旁。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别名狗花椒、花胡椒、搜山虎、野花椒、臭花椒、三叶花椒、山胡椒、玉椒、山花椒、鸡椒、白总管、万花针、岩椒。
【原形态】
竹叶椒 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4m。枝直出而扩展,有弯曲而基部扁平的皮刺,老枝上的皮刺基部木栓化,茎干上的刺其基部为扁圆形垫状。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无毛,具宽翼和皮刺;小叶无柄;
小叶片3-5,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9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小圆齿,两面无毛而疏生透明腺点,主脉上具针刺,例脉不明显,纸质。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长2-6cm;花被片6-8,药隔顶部有腺点一颗;雌花心皮2-4,通常l-2个发育。蓇葖果1-2瓣,稀3瓣,红色,表面有突起的腺点。种子卵形,黑色,有光泽。花期3-5月,果期6-8月。
性味功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辛、微苦,温。有小毒。
温中理气,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根、果:胃腹冷痛,胃肠功能紊乱,蛔虫病腹痛,感冒头痛,风寒咳喘,风湿关节痛,毒蛇咬伤;
叶:外用治跌打肿痛,痈肿疮毒,皮肤瘙痒。
《中药大辞典》
果:
"苦辛,温,有小毒。"
散寒,止痛,祛蛔。治胃寒及蛔虫腹痛,牙痛,湿疮。
根
味辛,性温。"
祛风,散寒,活血,止痛。治头痛感冒,咳嗽,吐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牙痛
叶:
治腹胀痛,肿毒,乳痈,皮肤瘙痒。
《中华本草》
果:
味辛;微苦;性温;小毒
归肺;大肠经
温中燥温;散寒止痛;驱虫止痒。主脘腹冷痛;寒湿吐泻;蛔厥腹痛;龋齿牙痛;湿疹;疥癣痒疮
根
辛;苦;温;小毒
归肺经
祛风散寒;温中理气;活血止痛。主风湿痹痛;胃脘冷痛;泄泻;痢疾;感冒头痛;牙痛;跌打损伤;痛经;刀伤出血;顽癣;毒蛇咬伤
叶:
苦;辛;微温
归肺;脾经
平喘利水;散瘀止痛。主痰饮喘息;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脘腹冷痛;关节痛;跌打
【用法用量】
果,内服:煎汤,6-9g;研末,1-3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含漱;或酒精浸泡外搽;或研末粉塞入龋齿洞中,或鲜品捣敷。
根,内服:煎汤,9-30g,鲜品60-90g;研末,3g;或泡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含漱;或浸酒搽;或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叶,内服:煎汤,3-5g;研末,1g。外用:适量,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