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进和范进这两个老头,是《儒林外史》官绅当中最忠厚老实的两个人,甚至可以说是忠厚老实得有点呆板、傻萌。
我们在前文《<儒林外史>之周进:只要不放弃,六十多岁的老光棍也会有春天》中有写过,在薛家集欢迎周进的宴会上,虽然年轻后生梅玖那样作践、耻笑他,后来又假冒他的学生,可周进中了进士做了高官后,也没有去报复梅玖。还有薛家集的能人申祥甫,听信谣言,制造谣言,背地里怂恿乡亲们合伙赶走了可怜巴巴的周老头。这件事如果放在稍微有点血性、记仇的人身上,绝对不会放过申祥甫这种乡村“两头蛇”。但老实忠厚的老周,中举人后,申祥甫来贺,他不但没有赶申祥甫走,还客客气气地招呼人家吃饭。
还有那个春天不知哪来的王举人,吐了观音庵一地的食物残渣。周进没有认为打扫观音庵是久住和尚的分内之事,而不管不顾。而是老老实实、昏头昏脑地打扫了一个早上。这虽然是小事,但小事见性格,更见人心和人品。
周进
范进
在前文《<儒林外史>:这样忠厚善良的官员哪里找?对范进的恩情比海深》中,我们提到,当范进参加院试(也属于秀才考试。在明清要取得秀才的资格,一般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全部通过者才能取得秀才的称号),作为主考官的周进与范进非亲非故,但他看着范进破衣烂衫、身体发抖,一把年纪连个秀才都不是,就想到了自己的过去,内心非常怜悯、同情范进。在批卷的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地下意思地强迫自己去寻找范进文章的闪光点,最终成功给范进带上了秀才的帽子。而且,极力鼓励范进上进,继续考举人、进士。完成任务回到京城后,周进还一直记挂着范进科举的事,一直盼望着范进中举,中举后再去京城会试、殿试。
什么是大公无私?这就是!什么厚道善良?这就是!五十多岁的矮矬穷老书生范进,就因为周进的善良和忠厚,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周进阅卷,录取范进为第一名
但不得不说,周进还真没有看错人,他一力提拔的范进,不但是与他同名,性格也跟他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这老范也是一个极老实忠厚的人。
范进后来接连中举、中进士,做了官被外放到周进的家乡山东兖州。临走前,为了表示对老师周进的敬重和报恩之心。范进在离开京城前,特意去拜访了周进,问自己的老师是不是有要自己办的事。周进没有提给自己老家的亲友办什么事,而是对范进说:
山东虽然是我故乡,我却没有甚事相烦。只心里记得训蒙的时候,乡下有个学生叫荀玫,那时才得七岁,这又过了十多年,想也长成人了。他是个务农的人家,不知可读得成书,若是还在应考,贤契留意看看,果有一线之明,推情拔了他,也了我一番心愿。
周进这句话里提到的荀玫,就是薛家集富农荀老爹的儿子。周进在观音庵教村学的时候,荀老爹是个厚道人,经常额外给周进送点吃的。本来都是小事,但周进却十几年来一直记在心上。范进受了老师这番嘱托后,也是牢牢记在心里,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件事办好。可这范进的性格不但是老实忠厚,还有点马大哈,到了兖州一忙起来,他就把老师嘱托的那件事暂时性遗忘了。等到快结束的时候,才恍然想起。于是,就在考卷堆中找那个叫荀玫的名字。一直折腾了大半夜才搞定。这件事看起来虽然有点糊涂,但从侧面也反应了这老范确实是一个老实忠厚之人。
范进乔迁之喜
周进和范进这两个叫“进”的老大爷,最终的结局也比较符合人们的朴素价值观:做到高官,活到高寿,为官也比较清廉。但个人认为这是作者吴敬梓老先生的刻意安排。虽然说《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讽刺小说,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像周进和范进两位这样忠厚老实的老同志,有可能高寿,不可能爬到高位。名利场中,从来是强势者和机变者站C位,忠厚老实人永远是那个站在边上的。
那吴敬梓老先生为什么这么写?这还是老人家受了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就是作为一部正常儒家知识分子写的小说,还是要劝人们忠厚向善。也就是说,作者吴敬梓之所以要给老周和老范这两位老大爷安排这么美满的结局,就是要让人们觉得,人只有忠厚老实、为人向善,才能高官厚禄、福禄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