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见读万卷书难,行万里路更难,今天,讲讲我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故事。
我从大学时接触《中国国家地理》这本杂志,记忆中是在东北小城的书报摊上,或许某一天心血来潮我买了其中的某一期,至于是哪一期,至今都全部忘了。但可以确定的是,大学四年毕业后,在我南行的行李箱中,一定有几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随身携带。同样,这些杂志中还有十几本旧的《读者》杂志,这是我最初的买书纪念,但随年月的流逝,具体的印象都在脑海中挥之不存了。
可以说,大学毕业后的流离失所找工作的过程中,很多书籍都丢在了路途中,但就是这几本杂志还保存至今。这也是我在苏州工作以来最早的藏书,只因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有的红色书脊,使我在脑海中沉淀下一抹经久不衰的印记。是的,毫无疑问,《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是我的最爱之一。
就像我所介绍的《三联生活周刊》杂志一样,我手头所存的近四百本各年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大部分都是在旧书摊中淘得。当然,因为这本杂志的独特魅力,不止一期我淘了不止一本,比如每年的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都是出一本厚厚的专题杂志,要么是特辑,要么是珍藏版。对比一年中其它期的杂志,10月这一期显得那么雍容与典雅,庄重与厚实,而像某些年10月份的那一期,有的我甚至存了三五本之多。
《中国国家地理》,1950年创刊于江苏省南京市,原名《地理知识》,是关于地理的月刊。按照月刊的要求,《中国国家地理》应该每月发行一期,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我搜集的这本杂志期数中,还会有一些较薄的专刊,比如最新出版的2021年第10期杂志中,除了一本厚厚的关于219国道的加厚地理知识内容外,另外附赠了一本专刊特辑,并恰恰是有关苏州的专题,取名为:江南腹心,绝色苏州。
这么算来,《中国国家地理》除了正规的某年某月的固定期数外,仍多出版了一定量期数的额外专刊和特辑系列。当然,这些专栏和特辑系列仍在价值上和正常期数一样有阅读和收藏意义。可惜我保存的这样的专刊和特辑并不多,这只是因为我所保存的绝大多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都是从旧书店中搜得,而旧书店在交易旧书之初,并没有意识到那些薄薄的杂志理所当然的是《中国国家地理》较厚杂志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有理由认为,较薄的那部分有可能在旧书买卖中被弃之不取了。
当然,我在搜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过程中,相对于那些较薄的专刊和特辑,更希望买到较厚的主刊杂志,在我近四百本杂志中,各年各月的大红书脊的厚实杂志显示了不一样的的设计美感,尤其是每本杂志的封面,都是经专业摄影师精心拍摄所得,而在每一期的主题中都有若干个封面备选。
但是从数个同一主题精美的图片中选出一帧来确定某一期的杂志封面就是很艰难的决定。因为,摆放在它们面前的照片都无比的美艳绝伦,特别是在拍摄的角度和色彩的渲染方面。当然对于杂志的内容本身,我更希望得到某些期里所赠的地图,各样设计精美的地图,我是天生的地理迷地图迷,一图在手天下我有。
不得不说,或者说是由衷的赞叹,摆在我书橱里的每一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都有别样的美,它们不一样,它们又一样。不一样的是每一期它们所阐述的主题差距巨大,多数毫不相关。一样的是,即便不一样的主题下,在唯美的封面设计和精美的内容制作上都了无差别。甚至可以说,你没有去过杂志中某一期所描述的某一地,但仅凭杂志的介绍,你就可以沉浸其描绘的情境中,就可以感受到精神的充实满足。毫无疑问,在某些方面看来,大气磅礴的《中国国家地理》绝对是一本好杂志无疑。
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改版为《中国国家地理》,我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搜寻之路的起始,也就是从这一期开始。在苏州的十二年,从一到近四百,搜寻期数的过程就是热爱自然真情流露的过程,幸运即将集满。随后,《中国国家地理》推出青少年版杂志即《博物》杂志,再其后,《中华遗产》杂志也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品牌下的一员。但这两样配套杂志我都没有搜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另两样杂志不能分出我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热爱。
我对《中国国家地理》的热爱更是因为我也有一颗探索大自然的热心,也有渴望在无边天际中自由游走的理想。自由是宝贵的,渴望自由自在的心境是无价的,可惜因为俗事的缠绕,我并不能过我想过的生活。曾经在我的往日时光里,也曾在大西北生活过半年,在大东北生活过四年,在珠三角和山东半岛都有一定时间的游历和生活经历,而现在又在长三角度过了十二年之久。
世界很大,中国很广阔,我也想去看看,但责任在肩,养家糊口,生存发展,许多年以来为家庭为事业努力奋斗,甚至都不曾有一刻喘息,殊为难堪。而在此之间,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搜寻和阅读算是一定程度上使我了解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当然主要是国内的大美山川,可以说这本杂志慰籍了我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的原始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