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怎么才能让自己家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怎么才能让自己家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羡慕的孩子”,能够在千千万万的同龄人中崭露头角,成为少年天才?这恐怕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家长都曾面对的问题,尤其作为咱们中国的家长父母,一直都在困惑和迷茫中苦苦思索追寻着其中的答案。面对市面上充斥着各类五花八门的教育宣传和教育理念,经常会无所适从,应该怎么才能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您知其源,知其所以然,不如自己做专家,寻找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儿童期是指几岁到几岁(童年期儿童生理和认知发展规律)

一、童年期(上):生理和认知发展

(一)童年期生理发展

儿童期主要是指7-12岁。

1、儿童期的生理发展特点

Ø 活动水平较高(如活跃、好动,意外事故高发期)

Ø 身心容易疲倦

Ø 身体肌肉和骨骼持续发展(做事有力量)

Ø 精细动作能力不断完善(如:能夹豆子)

2、儿童期的身体发展问题

Ø 严重肥胖

Ø 严重近视

(二)童年期认知发展

1、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是通过同化与顺应来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比如,看到小鸟,如果符合自己学习到的关于鸟的知识,就纳入自己已有的图式中,这叫同化。看到蝙蝠不符合自己已有的鸟的图式,就调整自己已有的图式,这叫顺应。

2、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1)感知能力由“粗”到“精”。

比如,把豆子放进小口瓶子里。

(2)语言能力发展迅速。

掌握的词汇更多,识字也增多,自我语言消失。

(3)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明显提升。

在思维的发展上,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童年期的思维获得飞跃发展,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是一个质的变化。但其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思维具体形象性的束缚,尤其是三年级以下,其逻辑推理需要依靠具体形象支持,甚至要借助直观来理解抽象概念,往往是两种思维同时起作用。

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两种思维成分相互渗透,进行消长变化,在发展过程中完成这个过渡。

l 7-8岁儿童是直观形象水平;

l 8-10岁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形象抽象的水平;

l 10岁左右儿童是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初步地接近科学概括。

l 包含关系、顺序排列、守恒(能辨别不同的杯子装一样的水是一样多的)、符号象征。

比如:

克服自我中心——儿童多方面看问题以解决问题。

可逆性——儿童理解数字或物体改变后,可以回到原来的状态。

守恒——懂得物质的数量或长度,与物体的排列或外观无关。

连续性——根据大小、形状或其他特征排列物体的能力。

分类——命名并根据外观、大小或其他特征给一批物体进行分类的能力,包括一类物体可以包括另一类的观念。

(2)对复杂信息的记忆策略有待发展

这时的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为:

Ø 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标志着儿童的记忆发展发生了质变;

Ø 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Ø 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小学儿童的记忆策略是复述和组织,低年级儿童需要有意诱导和指导;8岁左右开始自发运用记忆策略,经过引导可有效地提高记忆能力;10岁以上儿童,基本上可以自发地运用记忆策略,培养可提高记忆能力。

3、提升儿童认知应遵循的原则

Ø 发展性

学习要适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教育发展观。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的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内容难度上,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

Ø 整体性

促进认知、情感(过去关注不够)、行为的整体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Ø 情境性

注重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提高思维水平。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点赞(0) 打赏

相关推荐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