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烂尾可以说是养鱼非常常见的情况了,烂尾可大可小,如果及时发现并处理,其实很容易就解决问题,而如果拖到后期,基本也无力回天。今天我们来聊聊观赏鱼烂尾都有哪些原因,以及如何应对。
首先,我们可以把烂尾归为外因和内因。外因一般是指养鱼的外部情况,例如水质,或者是其他鱼的攻击,或者是寄生虫或细菌引起的,而内因则是鱼本身体质的问题。当然了,观赏鱼烂尾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体质好的鱼,不容易被外因所影响,而外因情况恶劣,体质再好的鱼,也容易遭殃。
水质不好造成的烂尾
这应该是烂尾比较常见的诱因了,尤其是鱼缸比较小而导致水体太小了,所以水质很容易就变坏,进而导致一些鱼鳍尾巴本身比较长的鱼,就容易烂掉,例如草金鱼,泰国斗鱼这些。如果是这个外因诱发的烂尾,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换个鱼缸,让水体更大,这样水质就不容易变坏,同时保持开缸一个月后每周有一次的固定换水,每次大概换水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水质控制了,加上鱼本身是健康的,基本不大可能烂尾。
其他鱼攻击造成的烂尾
这个原因应该很好理解,就是养了一些嘴巴比较贱爱咬其他鱼,或者是领地意识比较强,爱打斗的鱼造成的,最恶名昭彰的是三湖慈鲷了,比斗鱼还狠,同个鱼缸里,如果空间不大,其他的鱼要被缸霸欺负到没地方去,尾巴也被咬的七零八落的。
有朋友可能想着,把那条最凶的抓走就好了,其实如果是像三湖慈鲷这种本性就这样的鱼,你抓了老大,就会有老二起来搞事情,抓了老二就有老三。而核心还是更大的空间,同时有一些躲避物给弱势的鱼躲避。而如果是斗鱼这种见面就要打个你死我活的,那么只能单养。其次像虎皮鱼这种嘴巴贱爱乱咬的,那么只能别和那些鱼鳍很长的观赏鱼混养在一起。
寄生虫或细菌引起的烂尾
其实这个诱因也和水质有关系的,尤其是细菌,因为水体太小,水质差了,那么细菌的浓度就大,这样就容易感染上一些体质较弱的鱼了。而寄生虫则可能是由于外界带来的,比如野外抓一些原生鱼,在合缸之前没有做好检疫,那么可能就把野外的寄生虫带回来,传染给原来鱼缸里健康的鱼。而由于原来健康的鱼儿本身身体素质不具备抵抗这种之前所未知的寄生虫,也就很容易被侵蚀造成烂尾。
解决办法是用杀菌的药物,比如黄粉,土霉素,青霉素等等,不过注意是把烂尾的鱼隔离单独治疗,最好别直接下药到原来养这其他健康鱼的鱼缸里,因为这样会降低其他健康的鱼的耐药性,同时下药也可能让原来鱼缸的硝化细菌系统崩溃,造成水质浑浊,进一步恶化水质。
体质不好造成的烂尾
体质差导致的烂尾真的很头疼,其实也跟各种外因有关系,正因为体质不好,所以生存环境差的时候,就容易生病,跟人类的情况是很类似的。对于这种情况,只能说是尽量挑选健康的好鱼了。这里就不得不说到鱼的价格贵贱问题,有的鱼即便是同个品种,价格相差也很大,除了品种和发色程度之外,健康程度也是很有关系的,一些好的鱼房或者水族观赏鱼工作室生产出来的鱼,能拿出来卖的,体质都不会很差,当然价格也不是很贱。
最后总结下,观赏鱼烂尾的问题,内因只能从选鱼去解决,选健康的鱼,找靠谱的观赏鱼源头,那么外因最终分析下来得出的结论,还是要比较大的鱼缸,有足够大的水体,这样水质也比较好比较稳定,加上有健康的鱼,就不容易生病烂尾。其实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很多烂尾的观赏鱼,本身体质不是很好,由于小时候没吃好的缘故,也可能是亲鱼根本没喂好就生下来了。除非水质很好的情况下,鱼还是烂尾了,则隔离单独用药质量,否则如果是因为水质没调节好导致的烂尾,这时就想着下药去治疗,那无疑是本末倒置,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而企图通过下药就搞定,这时不现实的。
提醒大家一句,如果是鱼缸太小而水体不够大的,尽可能地养一些鱼鳍和尾巴比较短的鱼,因为那样不容易造成烂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