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城陵矶捕获世界第一头活体白鳍豚
1980年1月12日,湖南岳阳陵矶渔业生产队在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口捕获了一条活的白鳍豚,身长1.5米,重65公斤,这是中国当时捕获的第一条活体白鳍豚,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活体白鳍豚。
《北京晚报》记者在题为“珍豚捕获记”的报道中还描述了这样一个人性化的细节:
船上的四个渔民又惊又喜:啊,堵住了两只白鳍豚!只见体型大些的那只喘着粗气,另一只紧紧相随。原来,它们是一对情侣,雌豚因病多天未食,皮肤上已出现霉斑,命在旦夕,现在它搁浅了。而雄豚还是依依不舍地跟随着它,全然不顾追捕者就在附近。原来,对“爱情”忠贞是白鳍豚的生活习性。
这两头白鳍豚果真是一对情侣吗?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权威专家的明确证实。那个时候,连专业科研人员对白鳍豚都知之甚少,而且当时大豚已死,科研人员在现场全力以赴救助已伤痕累累的小豚,根本顾不上去分析两头豚的关系。但从后来科研人员对白鳍豚的研究可以知道,那头小的雄豚当时还没有性成熟,如果说它和死去的雌豚是一对情侣是站不住脚的。“情侣说”显然是采访记者想当然的添油加醋。从白鳍豚家族的习性特点分析,它们应该是一对母子。中科院水生所在“中国内陆水体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及数字影像网”对外公布的这头白鳍豚的解剖记录数据显示,这头死亡的是成年雌性白鳍豚,可以作为“母子说”的一个佐证:
标本号 性别 体长(cm) 体重(Kg) 死亡日期 解剖日期 死亡地点
L-80-01-03 F 192.00 63.50 01/11/80 10/07/80 湖南城陵矶
4位朴实敦厚的渔民用绳索捆住小白鳍豚的尾柄,栓养于江边,然后马上上岸到附近的湖南省城陵矶水产收购站报告了捕到白鳍豚的情况。收购站的同志连夜给中科院水生所挂长途电话报告了这个重要消息,那个时候在中国打长途电话还是很不容易的。
这个过程表面上看似偶然,实则存在着必然性。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白鳍豚研究保护协作组的有关单位和科研人员们已经在长江中下游沿岸对广大渔民群众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宣传。4位渔民就因为已经有了可贵的环保意识,在碰巧发现白鳍豚时,才会立即驱船追逐捕捉白鳍豚,并及时向附近的城陵矶水产收购站报告。湖南城陵矶水产收购站的工作人员也正是早早知道这件上级号召的事,才会马上直接给设在湖北武汉的中科院水生所挂长途电话报告信息,从而为人类科学研究获得第一头活体白鳍豚赢得了宝贵时间。在这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哪怕耽误一天时间,这头白鳍豚必死无疑,人类与白鳍豚的零距离亲密接触很难说要再推迟多少年。如果看看今天的结局,甚至永远都不会有这个机会。
当时,这条白鳍豚背上被鱼钩扎了一个大洞,体温也持续升高,生命危在旦夕。医生立刻开始抢救,为它缝合伤口、打针、降温。终于,它渡过了难关,顽强地存活了下来。
专家们给它起名叫淇淇,让它在水生动物研究所生活,它是唯一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鳍豚。淇淇为白鳍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成了武汉市的象征动物。不幸的是,淇淇已在2002年7月14日清晨去世。
4位朴实敦厚的渔民当时并不知道他们已经制造了一个即将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新闻,并且是一件随着岁月流失而愈加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事件,更不知道60多年前也是在城陵矶,一位美国青年获得世界第一个白鱀豚头骨标本。“水中国宝”白鳍豚只是在城陵矶再一次神秘地向人类显露它们的真实面容。
1914发现淡水鲸
1914年年早春的一天,一位叫做荷埃的美国人在中国洞庭湖湖口用猎枪打死了一条大鱼。这条鱼的模样非常奇异,它有点像鲸鱼,身体长度超过了人的身高,有着灰白色亮闪闪的皮肤、大大的脑袋,最特别的是它的嘴又细又长又坚硬,头顶上还有两个喷水孔。荷埃把这条鱼的头和颈部运回美国,做成了标本,存放在美国国立博物馆。
1918年,美国科学家米勒看到这头“淡水鲸”的标本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种从来没见过的新物种!他立刻开始研究这种独特的鲸鱼,发现它是世界上现存数量最少的一种鲸鱼,只生活在中国的长江流域,身上保留着2000多万年前的一些古老生物的特征。
根据国际惯例,发现者可以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新物种,于是,白鳍豚最早的名字叫做“米勒豚”。不过,最近由于我国科学家的广泛宣传,国内外已经普遍采用“白鳍豚”这个学名。
>>相关知识
二次进水的哺乳动物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数亿年前从海洋生物进化而来。而白鳍豚和别的鲸类动物一样,它们的祖先在数千万年以前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哺乳动物。后来,由于地球进入了冰川时代,冰冻的大陆上无法生存,它们就重新进入了水中生活,进化成了现在的鲸类。它们被称为“二次进水动物”。
白鳍豚和人类一样,也是胎生。母豚怀胎十月后,生下宝宝,宝宝要吃一年左右的母乳才能独立生活,这时,母豚才会第二次生育。所以,白鳍豚的繁殖周期很长,这也是它数量稀少的原因。
团结友爱一家“豚”
白鳍豚生活在水深流急的长江中,捕食各种鱼类。长江中的鱼并不多,它们把一个水域的鱼吃得差不多后,就会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去寻找新的鱼群。这种迁徙非常频繁,根据科学家的观察,白鳍豚在一个地方活动从没有超过一天。它们不管到哪里,都是一家子共同行动,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一起捕猎、嬉戏。它们也靠肺来呼吸,潜水一段时间后必须浮上水面换气。有的白鳍豚因为受伤或者生病,没有力气上浮,家庭成员就会合力把它抬出水面。
智慧化身
白鳍豚和海豚是近亲。海豚的大脑无论重量还是结构都与人类相似,因此被看作是智慧生物。白鳍豚也是同样。
受过训练的白鳍豚能在水中做出各种各样的高难度动作,能够识别人类的语言和手势。生活在自然水域里的白鳍豚更是有一套高超的谋生本领。它们长长的嘴不但能吃东西,还是发声和听觉器官,能够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撞到东西后再反射回来,被白鳍豚感知到,便能判断出周围的情况。依靠超声波定位,白鳍豚能够追踪到各种鱼类,成为长江水域食物链最高端的动物。
另外,白鳍豚的游泳本领也异常高超,最快每分钟可以游900米左右。
保护母亲河,保护白鳍豚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