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文件、实施细则、操作文件和现场文件,共同构成了一个企业的完整制度体系(如下图)。
实体文件,是管理制度中对各类工作的整体规定,包括工作目标、基本过程、主要活动、活动要求、责任归属和异常处理等。
实施细则,是管理制度中对各类整体制度的详细设计。如薪酬分配、绩效考评等执行起来比较复杂的制度内容,一般要有进一步的实施细则,否则难以施行。
操作文件,即作业文件,是从操作者角度出发的执行性设计——实体文件和实施细则都是从工作对象角度出发的内容性设计。操作文件一般包括工作流程、组织落实、接口标准和作业工具——格式文件、表单、工作软件等。
现场文件,是为每个部门和关键岗位分别制定的,对其所承担的各项工作应遵循的实体文件、实施细则和操作文件进行了明确的索引,从而使得企业所制定的制度与操作者之间的联系得以最终建立(有关制度建设详见《理解企业制度的建设方法》一文)。
“好的制度”是管理科学与企业特点的融合。企业特点包括资源特点、业务特点和管理特点——如制度经验、执行力水平、管理环境(上级管理单位的管理要求等)。二者融合不好时最易出现两种结果:要么“闭门造车”,设计的制度外来成分过多或流于一般性,对具体企业的管理适用性差;要么对现有管理做法进行简单整理,停留在经验层次,不能在科学性上进行有效提升,设计的制度内在管理品质不高。当前,企业制度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是:
实体文件缺乏对关键管理点(即管理重点和管理难点)的直接回应,更没有给出针对性管理安排;
实施细则因体量庞大,大部分处于缺乏伴随企业发展、业务变化持续建设与完善的滞后状态;
操作文件则比较“机械化”,缺乏把操作主体作为“利益主体”来思考组织接口、工作接口、标准接口、利益接口。而且,这些接口是从个人、到团队、再到部门的多级接口,也是一个经过复合、嵌套与一致化的接口体系。没有这些,操作层面的执行漏洞自然长期存在而得不到关注、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