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叫做端阳节、重午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代表,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与此同时,端午节还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因此,端午节具有着非常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
从端午节的一些传统风俗习惯可以看出,它是我国古人自然观念和生命观念的重要表达,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和传承。今天正好是2019年的端午节,止茶君就和大家来聊一聊关于端午节的那些事儿,让我们一起回顾端午节的发展历程,探寻端午节的核心主题,展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一、端午节的由来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端午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起源于南方吴越民族的龙图腾祭祀。大家都知道,中华文明主要是以龙为图腾象征,古代先民选择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择龙升天,祭祀龙祖,所以又叫做龙日节。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和政治家屈原因国破家亡,苦闷绝望,自沉汨罗江。后人为了纪念他,所以,又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北方先民则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由此而形成了相关颇具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的习俗。
实际上,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时期的《风土记》:仲夏端午为五月五日也。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端,物初生之题也。所以,把五月初五叫做端午节。另外根据古人天干地支排序计算,每年第五个月为午月,而初五正好是午日。五月初五是午月午日,所以端午又称之为重午或端阳。
端午节流传到现在,其叫法多种多样,可能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的一个。除了上述所讲的几种之外,还有龙舟节、女儿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等二十多种名称叫法。
二、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华夏文明的很多传统节日,总体上来看,都与原始信仰以及祭祀文化息息相关,其中蕴含了天时、农事、人文等诸多内容。通过文献历史资料,端午节的历史源源,在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讨论。
第1种流传比较广泛,也就是所谓的以祭祀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的端午节。这主要是指纪念包括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在内的一批历史人物而设立的节日。关于这一点,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宗檀的《荆楚岁时记》中均有明确的记载。
第2种是民国时期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观点,他认为端午节主要是吴楚先民祭祀龙祖的重要节日,是古人原始龙图腾信仰的体现。关于这一点,在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也有详细的说明和论证。
第3种观点主要是针对北方民族,认为端午节是恶月恶日的躲午节。民间大都认为5月是恶月,因为五月天气渐热,瘟疫易起,毒虫出没,老百姓生活不得安宁。所以,古人有五月采摘兰草,沐浴除毒一说,因此端午节又叫做浴兰节。
三、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最广为人知的两大主题,一是避疫祈福,二是传承精神。避疫祈福是端午节最原始的目的,古人通过祭祀祖先和图腾信仰,来消除疾病,祈求身体康健。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赋予端午节更多的人伦道德主题,加入忠义孝顺、国家至上和爱国主义情怀,让国人体会到更多的精神文明传承。
目前我们了解最多的端午节活动主要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但实际上各地和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细节上是有一定差异的。比如说在江浙一带,家家户户门上会挂艾草和菖蒲;在广东潮州一带,则是挂石榴花;广西金秀瑶族挂葛藤,因为它是仙人索。
而在北方地区,还有躲端午、避五毒的习俗。所谓五毒就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端午的时候在家中贴上五毒图,用金针刺于五毒之上,表示毒物刺死,不再横行,老百姓的生活从此安宁。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端午节饮蒲酒、雄黄酒、采药草、作凉茶、跳钟馗、闹钟馗、斗草、打马球、划龙舟、放纸鸢、沐兰汤等风俗习惯。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的风俗习惯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取而代之的是很多新的民俗形式正在逐渐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端午节更多的新时代意义,彰显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不绝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