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朱权编撰的《神奇秘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琴谱集。“调意”是传统琴曲的体裁名称,主要用以表明调式及定弦,其在古琴音乐研究中的重要性不容低估。本文通过对《神奇秘谱》及相关琴谱中“调意”的分析研究,试探了古人的古琴音乐创作观念。
古琴的历史久远,尧、舜制琴的传说虽尚待考证,但孔子曾将《诗经》三百零五篇“皆弦歌之”的记载应该算是信史了。今人能够见到的最早的古琴谱,是唐代留下的卷子本、文字谱《碣石调·幽兰》。然而,自先秦以降,虽一直是“士无故不撤琴瑟”的社会风尚,但除了《幽兰》谱以外,在其前,却一本琴谱也没有传下来。是否因为那时人们认为琴谱“为万金不传之秘”;是只传曲,不传谱;或是因为历来击琴的教学都是口传手授?在嵇康的《琴赋》中曾出现了指法的名称,后来虽有了文字谱、减字谱,最初也只用于交流或备忘,—直没有一部谱集问世。直至明初,《神奇秘谱》的刊印才打破了这一局面。
《神奇秘谱》的编者朱权(公元1378— 144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自号臞仙。1391年受封为宁王。他“好学博古,诸书无所不窥”,“肃清沙漠,威镇北荒”(《献征录·宁献王全传》)。他是个军事家,更是文人、音乐家。从他的著作种类看,说其是杂家则更为准确。《神奇秘谱》成书于洪熙乙巳(公元1425)年,全书共三卷:上卷名为《太古神品》,“乃太古之操”,收琴曲十六首。中卷和下卷均名为《霞外神品》,前者收琴曲二十七首,后者收琴曲二十一首。朱权编撰琴谱的目的是为了使琴曲代代相传,“天下后世共得之”,因此他“一字、一句、一点、一画无所隐讳”,“屡加教正”(引自《神奇秘谱》序),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方才定稿、刊印,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
《神奇秘谱》中的几十首琴曲,每曲必有解释,有的是依据琴史,有的则是编者本人的理解。这种做法开创了我国音乐史上对乐曲作文字说明的先河,也为后人提供了理解乐曲的依据。《神奇秘谱》所收曲谱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历来为琴家所重视。《广陵散》、《潇湘水云》、《梅花三弄》、《流水》等琴曲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音乐经典,然而,几百年来,人们对这些琴曲所进行的钩沉、打谱、演奏工作,多依据此谱。
在《神奇秘谱》的中、下卷中,有一些无标题的乐曲,被称之为“调意”。我们从《神奇秘谱》的目录上不难看出,作者的做法是把相同调的琴曲归为一类,如同属宫调乐曲,于诸曲前冠以《神品宫意》,然后才是《梅花三弄》、《广寒游》;商调乐曲前是《神品商意》、《神品古商意》,然后是《慨古》、《忘机》、《天风环佩》、《白雪》;角调乐曲前是《神品角意》,正式乐曲为《凌虚吟》、《列子御风》;徵调——《神品徵意》、《徵意》、《山居吟》、《禹会涂山》、《樵歌》;羽调——《神品羽意》、《雉朝飞》、《乌夜啼》。还有凄凉调、蕤宾调等等。“调意”实是一首简短的琴曲,其作用是表明接下来之正式琴曲的调式和定弦。
笔者初涉打谱时,在琴学专家许健先生的指导下,便是从《神奇秘谱》中的最小细胞—“调意”开始的。
据粗略统计,查阜西先生编著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1958年音乐出版社出版)中所涉及的一百零九部琴谱中,共有“调意”二百三十多首。最早载有“调意”的是唐人手抄本《碣石调·幽兰》,在其谱后有一个曲目表,列有五十九首琴曲,其中包括“调意”五首:《楚调》、《干金调》、《胡笳调》、《感神调》、《瑟调》,但均无乐谱。南宋陈元靓编纂的《事林广记》中,有《开指黄莺吟》(带词)、《宫调》、《商调》、《角调》、《徵调》、《羽调》六首独立调意,但调意之后没有琴曲。关于调意,除以上两种文献中有所记载之外,便是以明代琴谱居多,清代只三本琴谱记载有调意。在这总共二百三十余首的“调意”中,有解题或后记的计七十五首,有词的计四十五首,也有的两者兼具。
先看有解题者。《杏庄太音补遗》中,“宫意”解题是这样的:“宫,五声之首,君也;于五行属土,於五常为信,得黄钟八十一数,弦之丝亦如之。声至浊,阳中之老阳也。弦各具五声。而宫一弦之正声也”。“商意”的解题:“商,声次于宫,臣也;于五行属金,于五常为义。得黄钟七十二数,弦之丝亦如之。声稍浊,阳中之纯阳也。弦各具五声。而商二弦之正声也。”另外,萧氏认为,琴曲前仅有“调意”是不够的,凡是琴曲,前面还均应有一小的序曲——“吟”。“鸾(按:著者自谓)尝得古抄本琴谱五声诸曲首悉有吟。如《阳春》则曰《冲和》,谓天地冲和之气,发而为阳春,万物得之以生以长也。此或吕才所增,抑或后人所补,刻本俱无,今故考而益之。”他致力于搜寻每一传统琴曲的“吟”,因此,收入谱中的琴曲,多数前面有“吟”。“我们相信这可能是某一时期中习惯性的曲体规格”。对那些实在考不出“吟”之所在的古曲,萧鸾则希望后来者继续他的工作(如于《归去来辞》、《春江》等曲名下注有“屡考无吟,以俟后之君子”)。“吟”是独立于“调意”的部分,对“按谱鼓琴”者来说,两者共同构成了对所收乐曲在调式、调性方面的熟悉作用。如《梅花三弄》前有一小段旋律称为《孤芳吟》;《阳春》之前有一小段名《冲和吟》。而在这些之前则是冠以《宫意》之名的“调意”,全书共收“调意”11首:《宫意》、《商意》、《角意》、《商角意》、《徵意》、《羽意》、《复古调》、《黄钟调》、《凄凉意》、《蕤宾意》、《姑洗意》。
我们再看看有歌词的“调意”。明弘治四年(1491)刊行的《浙音释字琴谱》中的《商角调》歌词为:“渭水荡秋风,落日征鸿。问从来几个英雄,南阳东海总成功,卧龙不灭非熊。霸业却成空,乌江遗恨无穷,至今无面江东。”明万历十三年(1585)刊行的《重修真传》中的《宫意》歌词为:“惠风膏雨沐花天,紫陌青门人缱绻,花压帽檐偏。红相映,桃花面,绿杨庭院,余情俱付闲莺燕。”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刊行的《绿绮新声》中的《徵意》歌词为:“绿杨高柳咽新蝉,南熏调入冰弦。午窗香篆袅沉烟,鹤氅舞蹁迁,酒圣诗禅。不思凡念,风月神仙。任周旋,续断简残编,染云烟,香雾遍山川。”《琴学正声》(清沈官撰于1715年)中的《角调》歌词为:“东风杨柳日舒长,匝芳草斜阳。花落燕泥也飘香,看画屏萦绕潇湘。对芳辰无限思量,悠悠岁月长。”从众多的“调意”歌词看,其内容有的是发思古之幽情;有的是借景抒情;也有叙述闺怨的。
下面试以《神奇秘谱》中之“调意”做粗浅的分析研究。《神奇秘谱》中卷“霞外神品”共有调意七首,它们是:《神品宫意》、《神品商意》、《神品古商意》、《神品角意》、《神品徵意》、《徵意》、《神品羽意》。均为正调定弦,无词。在音乐结构上,都为一段,以散板开始,中部为起、承、转、合结构,几乎每曲都结束在泛音慢板上。
谱例1:《神品宫意》(笔者打谱)
谱例2:《神品古商意》(笔者打谱)
《神品宫意》前四小节为C宫调,第五小节出现升fa,似暂时转向属调,七、八小节义转回C宫调,后六小节应是很明显的F宫调式。《神品古商意》第三小节出现了降mi、前四小节似应视为G商调式,全曲结束在C徵调式上。
笔者通过打谱、分析、演奏,发现这七首“调意”所指示的调式和实际乐曲调式不尽一致,请看下表所示:
由上可见,第一段《神品宫意》的调式是F宫,第七段《神品羽意》的调式是D羽,调式与调意名均相符。如用这一原则来看其它几曲,调式与调意名就有出入了。试用以下说法解释之:若把调名看成是开始音的弦位,第一段《神品宫意》和第四段《神品角意》相符;若以开始音做调名,第二段《神品商意》(将开始音视为商的话)和第三段《神品古商意》相符;若以结束音为调名,那么第五段《神品徵调》、第六段《徵调》符合这种假设。因此可以说,作为标题的调名,其意义并不明确,也许就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按宫、商、角、徵、羽逻辑顺序的排列,仅起编号作用。因此在打谱、演奏,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许是别有深意,我们没有将古人的意思搞懂。调意的开头、结尾均与接下来的正式乐曲在很多方面感觉一致,走音多在第二句开始,并逐渐由简变繁。“打圆”、“撞猱”、“往来”等演奏技法体现出有规律的节奏型,有些句子还运用了模进的手法。“调意”的音乐形象也比较鲜明,虽是无标题音乐,但细心体味,不难品出其中的内容和个性,不仅可以作练习曲,也可独立演奏。笔者在1995年“第二届国际古琴音乐交流会”上演奏了自己打谱的《神奇秘谱》“霞外神品”中的五首调意,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并被香港雨果唱片公司连同笔者演奏的《梅花三弄》一起,收录在《琴韵缤纷》古琴专集唱片中。
《神奇秘谱》中的“调意”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每首调意后面的琴曲(比如“神品宫意”后的《梅花三弄》、《广寒游》)之结束句,多数与本首调意的泛音结束句相同。请看下表:
《神奇秘谱》下卷共有七首“调意”,分别是:《神品无射意》(属黄钟调,古琴定弦为紧五慢一弦)、《神品碧玉意》(慢三弦,也可紧三、五、七弦)、《神品蕤宾意》(紧五弦)、《神品凄凉意》和《神品楚商意》(紧二、五弦)、《神品商角意》、《神品姑洗意》(紧二、五、七弦)。从名称上看,它们有的是表明定弦,有的则是音乐风格的提示,如《神品凄凉意》、《神品楚商意》,是表现一种伤感、凄凉的情绪,而跟随此调后的乐曲《泽畔吟》、《离骚》正是这样的风格。限于篇幅,就不做具体分析了。
古琴音乐遗产丰富博大,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去探寻、研究,仅就音乐型态而言,在宫调、旋法、结构等方面,便值得我们下大力量分析、学习。以上是笔者对《神奇秘谱》中“调意”问题的一些粗浅认识,不揣谫陋,以就教于方家。(李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