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穿山甲是个神奇的哺乳科动物,由于天然环境的退化与改变,使得穿山甲这一野生动物种类,逐渐稀少甚至有濒临绝种的危机。
穿山甲这名字很有意思,博大精深、含意深刻,能把整座山洞穿的只有穿山甲才有这个能耐,说明他的前爪是个神奇的利器,如锋芒毕露的倒挂金钩,对掘地打洞却是小菜一碟。
穿山甲:是鳞甲目穿山甲科的一个属,共有4个物种。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体表被角质鳞甲覆盖。头骨呈筒状,吻尖长,无牙齿而舌甚发达。爪长,尤其是前足中趾爪特长,用以挖掘蚁类洞穴。
夜行性:穿山甲主要分布于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比如中华穿山甲栖息于山坡洞穴内,傍晚出外觅食,以白蚁和蚂蚁为食,包括蚁类幼虫及卵,食量很大,一只成年穿山甲饱食的胃内容纳有500克白蚁。
这说明一只穿山甲饱食一餐可吃掉伍佰克的白蚁,即一市斤的重量,白蚁是一种对建筑物和蛀食木头、树种,洞穴危害性及大的害虫,所以保护穿山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穿山甲除了能寻找地面、洞穴内的蚁类族群,还能上树去寻食白蚁,上树时用锐爪钩住树干,再用强大的尾抵住或卷住树干。
夏末秋初发情交配,随之入洞内妊娠、分娩与哺育,翌年初春,幼仔即由母兽携带出洞,有时可见母兽背着幼仔活动,甚至有3只幼仔争先骑到母背上的有趣情景。
穿山甲多生活亚热带的落叶森林。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穿山甲野外数量稀少,在国内严禁止私人捕杀和食用。
时至今日,为加大对穿山甲的保护力度,国内已把穿山甲提升到更高层级,由野生动物保护二级提升到一级。
穿山甲身长、形态狭长,全身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在不同个体体重和身长差异上极大;头呈圆锥状,眼小,吻尖;舌长,无齿,耳不发达、足具5趾,并有强爪;前足爪长,尤以中间第3爪特长,后足爪较短小。穿山甲的外壳是由被称作角蛋白的有机骨骼结构组成,它大约占穿山甲总体重的百分之十,全身鳞甲如瓦状。
穿山甲自额顶部至背、四肢外侧、尾背腹面都有鳞甲,从背脊中央向两侧排列开,呈纵列状;鳞片呈黑褐色,鳞有三种形状:背鳞成阔的菱形,鳞基有纵纹,边缘光滑。纵纹条数不一,随鳞片大小而定。腹侧、前肢近腹部内侧和后肢鳞片成盾状,中央有龙骨状突起,鳞基也有纵纹。尾侧鳞成折合状。鳞片之间杂有硬毛。
两颊、眼、耳以及颈腹部、四肢外侧、尾基都生有长的白色和棕黄色稀疏的硬毛。绒毛极少,成体两相邻鳞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状。雌体有乳头一对。
穿山甲是特化物种、视觉基本退化、尤以嗅觉灵敏。 穿山甲的肝脏不大,肝解毒功能弱,免疫系统弱,属于单室胃,胃中披着角质膜,胃腺部的黏膜处密布许多呈"S"型的皱襞,借吞食时吞进胃中的小砂石将食物磨碎。穿山甲肠管表面平滑,小肠长。
穿山甲喜欢阴凉偏湿丘陵地带和山坡地筑穴而居。
发现和辨识穿山甲的方法:
旧洞穴辨认:穿山甲是一种穴居动物,昼伏夜出,在野外寻找穿山甲必须对其洞穴、泥土、排泄物有个全方位的了解,才能准确找到其藏身之地;一般旧的洞穴外边没有排泄物,且泥土的痕迹陈旧老化,这种洞穴穿山甲早已弃之不用,所以这种洞穴只是表示其有存在过,只是确认的一种符号!
新洞穴辨认:穿山甲有个特别的喜好,就是有洁癖,其粪便排泄物一般拉在离洞穴二米左右的地方,并刨出一个坑,再用松软泥土、草木覆盖;其洞内干净清洁异常,洞壁溜光圆滑,极为美观。
穿山甲还可用熏烟和灌水法,迫使其逃离退出洞穴,这里不再详述!
穿山甲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现在的稀有、稀缺性,一些少数不法分子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铤而走险,非法猎取、抓获野生穿山甲或冒险走私穿山甲;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那些侥幸抓捕、贩卖穿山甲者必将得到应有的惩处。
穿山甲的嗅觉非常灵敏,对寻找蚁巢准确无误,舌尖细长,伸缩能力极强,用唾液沾食蚁类,可谓是舌到擒来。
★-穿山甲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