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母真经正版全文读诵(地母崇拜源于百越稻作文化)

恬静的村庄

这是一本名为《地母真经》的经书,它囊括了“儒释道”的精髓要义,为经书作序的人自称吕祖,即民间广为传说的吕洞宾,时间是光绪27年。这本经书源自云南广南,却意外地出现在京城地坛。

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经典?作序者为何自称吕祖?《地母真经》为何会出现在边陲广南,它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传到京城的?随着本报记者层层深入的探寻,谜题一层层被揭开。《地母真经》不仅仅是一本囊括了“儒释道”要义的经书,由它牵引出的是一种植根于广南、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母文化现象。8月初,记者探访广南,所见所闻令人感叹不已。

一神多身女娲就是地母

地母信仰源于古人对土地的顶礼膜拜,传说中,地母是盘古之后第三位诞生的大神,被称为“大地之母”,又名“后土”。相传地母主宰山川大地,在民间,其地位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同等重要。在不同时代及地域,地母的形象、神职和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先农坛”是广南近郊地母祭祀风俗最为本真的庙宇,它的另一个名字是“三皇宫”,由于道光25年时(即1845年)这里新塑了神农、伏羲、女娲等9座尊神,于是便有了“三皇宫”的称谓。

车子穿过县城正午的人群,嘈杂的街道两旁立着低矮的老宅,屋檐上悬挂的店铺牌坊鳞次栉比,有的名字很“萌”,有的却很扎眼。不一会,车子绕到一安静角落,顺着石阶向上望去,一排残墙破瓦包裹着一块“三皇宫”的牌匾,让人铁了心地认为这是一座已经废弃了的土地庙。但当记者上到石阶顶部再往里走时,才发现,此行要寻找的地母娘娘正供奉于正殿之内。正殿前的香炉氤氲着袅袅白烟,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香火不断。

三皇宫的守护者是62岁的农丕祥,老人个子不高,精神矍铄,语速很快,就像电影《虎口脱险》中的“指挥家”。他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介绍着这里供奉的轩辕黄帝、观音菩萨、云霄娘娘、文昌、地母娘娘等大神,并说地母祭祀在这里由来已久。

记者发现,在地母娘娘的神像旁,还同时并列着一尊女娲娘娘的神像,这就有了一个疑问:难道女娲娘娘和地母娘娘不是同一个吗?此前,光绪27年版的《地母真经》的序言认为,地母娘娘即女娲。原文是这样写的:“昔炼石以补天者。其孰能之?惟女娲圣母是也。”也就是说,地母就是昔日补天的女娲,地母和女娲是同一神。此外,众多地母文化研究学者也曾告诉记者,女娲娘娘和地母娘娘就是同一神。

对此,地母文化研究学者陈应文的解释是:一神多身,或一神多职在古今中外传说中是常有的事。例如千手观音、送子观音、滴水观音等,实际都是观音。郭沫若早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一文中说过:“神话传说中人物,一人化为二人以上,一事化为二事以上,乃古今中外常有之事。”“广南的地母文化是从女娲文化发展而来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神多身、一神多职的体现。

那么,为什么三皇宫内至今依然会供奉了两个神位呢?这是由于在当地人心中,女娲补天主要是使风调雨顺、人间繁衍,但作为吃穿、厚德载物必须得有地母这么一个文化形式,于是,当地民众便认为两个神各有各的功能,因此两个都要供奉。而从民间宗教文化角度上说,如果此前出现过一个神位了,就不能将它和其他神位合并或是拆除,只能各做各的神位,分开供奉。

“这也就是为什么女娲娘娘和地母娘娘本是同一位神仙,但在三皇宫中却被分化成两个神像来祭拜的原因。”陈应文说。

地母娘娘 掌管人间资源

距离广南县城10公里的神仙坡庙始建于清乾隆12年,同样是一个香火旺盛之地。相传每年的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的诞辰,以及农历十月十八地母生日,这里从坡脚到山顶都会被扶老携幼的人群所占据,晨雾与香炉内冒出的白烟交相辉映,让神仙坡庙平添了仙气和灵气,人们排队焚香跪拜,《地母真经》的吟唱声回荡于山巅……

神仙坡庙位于山顶,散落着的巨大石块自然地分割成上山的路。记者到达山顶,还没来得及欣赏“一览众山小”的美景,就见庙门前站着一个人,他就是庙宇的看护人杨延科,他穿着一件扣子开到胸的白衬衣,笑眯眯地迎面而来,递过手中编织袋里装着的山梨,说是他自家种的。

之后,老人领记者进了庙门,在正殿内,记者看到了这里供奉的地母娘娘像。这里的地母神像与此前三皇宫的略有不同。三皇宫的地母像仅仅是右手拿了佛尘,而神仙坡的地母像元素更加丰富,正襟危坐的地母娘娘左手拿谷穗,右手持八卦,脚前分别塑有一只鳌鱼和一只金鸡。

关于神像的造型差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就会有所不同,这很正常,更何况受到一神多身、一神多职的影响,神像的造型也时常随人们的愿望发生着变化。因此,三皇宫与神仙坡庙的地母神像略有不同,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是,神仙坡这尊地母神像其丰富的造型,不可能凭空而来。

在广南的壮族聚集地,地母仅次于星辰之下,至高无上,她掌管着人间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据陈应文介绍,地母右手拿的八卦,主土地,左手持的谷穗,主粮食,至于三皇宫地母手持的佛尘,这是受道家的影响,寓意着淡去尘埃、清静无为。我们注意到,地母神像前通常都会有一只金鸡和一只鳌鱼。

这就要回归到女娲补天时的一段传说:女娲补好天后,由于没有支撑,于是便砍下了鳌鱼的四足,支撑四个极。但鳌鱼也不是省油的灯,它努力想挣脱束缚,一旦它翻身便会造成天摇地动,为人间带来灾难。于是,地母就派金鸡去看管鳌鱼,只要鳌鱼一翻身,金鸡就会去啄它的眼睛。“从这一传统寓言的层面说,神仙坡的地母神像是较为形象的。”陈应文说。

地母崇拜 源于稻作文化

据史料记载,地母崇拜在秦汉时期达到鼎盛;在西汉文帝时期(即公元前179年),曾诏令天下统一祭祀后土,之后,汉武帝曾下令建后土祠,并六次率领文武百官祭拜后土。宋代以后,道教将地母列为“四御”尊神之一,道观设立后土殿,民间便开始有了后土娘娘祠,每年农历十月十八就是传说中地母娘娘(后土娘娘)的诞辰,此时民间便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就广南地区而言,地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当地壮族先民的文化史,尤其是稻作农业史的本来面目。我省著名考古学家李昆声在其《云南在亚洲栽培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中说,世界最早栽培稻的发源地在亚洲,并且在云贵高原,由百越民族最早栽种。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壮族、傣族、京族、毛南族、仡佬族、侗族、水族等都是百越民族的后裔,他们的聚集地包括我国江浙、两广、福建、海南、台湾、云贵以及缅甸、泰国,然后一直延伸到印度阿萨姆,这是一个半弧形地带,已经证明就是稻谷的起源,而这个地带正好和古书上的百越民族居住过的地方重合,而且现在也是栽培稻最多的地方。

事实上,在云南广南和广西那坡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都出土了炭化稻,这些都能够说明,壮族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将野生稻训化为栽培稻。长久以来,在广南壮族聚集地,人们将地母称作“南漳仙女”,意为骑着大象的仙女,认为她既是人类之母,也是稻作文明之母。

与此同时,我们从壮语的发音上也能够窥探到诸多巧合。壮语称稻田为“那”,在广南县乃至整个文山州及其周边地区,冠以“那”的地名比比皆是,如广南的那们、那糯、那朵、那伦、那洒,富宁的那能,百色的那崇,西林的那劳等。老挝含“那”的县名亦有60多处。徐松石先生在他的《泰族僮(壮)族粤族考》一书中还写到:“现在泰国‘那’字地名多至不能尽举,例如那利,那波,那当等。我省著名考古学家李昆声的观点是,稻字的发音,壮族和傣族读KAO,越南和泰国语读GAO,而现代汉语发音读DAO,这些发音的韵母都是一样的,汉语是后来借过来的。”

至此,我们可以整合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世界最早栽培稻的发源地在亚洲,作为人工栽培水稻的发明者之一,古百越人对稻作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及浓重的情结,他们认为“大地”是产生万物最至高无上的神灵,这便是广南地母文化的前身,也可以等同于一种稻作文化的体现。

伴随“儒释道”文化的渗入,地母娘娘、女娲娘娘这种一神多身、一神多职的形式出现了,民间便有了具象的朝拜,此后出现了非常重要的《地母真经》,它是地母文化的重要载体,至此,植根于广南的“地母崇拜”最终演变成为今日我们看到的这种特有的“地母文化”现象。

地母真经 囊括了儒释道

《地母真经》是地母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南县文联主席兰天明说,目前首都地坛公园内的皇地祗,道家之源的河南洛阳上清宫,以及陕西城固县地母庙内现存的经书都注明有“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地母降笔于滇省广南府漳仙女山之地母庙”。也就是说,这些地方的地母经都是同一版本,均出自广南。

追本溯源,我们发现,历史上的广南并不是蛮荒之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七世纪),中国西南部有一个由部落联盟组成的地方政权句町国,现今广南一带就是当时句町国的中心。句町国于公元前111年内附汉朝,汉武帝在其地置县,辖今云南东南部,广西右江上游地带,贵州省部分地区,以及越南东北部等约8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汉昭帝始元5年(公元前82年),句町侯毋波又奉调参加平叛,大破益州,为维护西汉中央王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立了大功,因而被册封为句町王。自此,句町王室与中央的关系更加密切,句町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及经济文化发展。

句町悠久的历史表明,以壮族先民为主体的句町民众,很早就认同中华一统,因此他们在外来文化以及信息接收方面就显得更为大气和积极,这种开放的态度也成为之后地母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石。

地母文化研究学者陈应文说:“壮族是中国的东方民族,历史上叫百越,现在壮族当中还有百越发音的语言,文化上受江浙一带吴越两国的影响。《地母真经》使用汉字,很多都是人们对历史的总结,对自然以及社会的总结。实际地母文化的源头就是华夏文化。《地母真经》中说“世上只知天为大,地母小天只一层……”

据陈应文介绍,在广南民间,地母掌管的自然资源包括了五行,社会资源则有社会中所有人的行为准则。此外,地母文化囊括了“儒释道”三教的精髓。既有儒家的“孝道”,道家的“和谐”,也有佛家的“向善”。我们在《地母真经》中也能发现,它尤其强调孝顺父母,行善、精忠报国,珍惜自然,珍惜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进行时

广南将打造地母文化旅游景区

地母文化至今在广南仍然是一种“活着的文化”,文化旅游界人士认为,借势广南地母文化被列为“云南十大历史文化旅游建项目”的契机,广南完全可以依托现有的“世外桃源、“句町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出一个“地母文化旅游景区”。

业内人士建议:广南可借鉴昆明重建金马碧鸡坊、大理重建崇圣寺的成功经验,及时规划并抓紧重建广南地母庙(“先农坛”正殿);重新打造一尊大气、慈祥的地母铜像,供各地民众和中外游客祭拜观仰;组织“官撒种”民俗展演,并创办“地母文化艺术节”,全面展示壮乡地母崇拜的民俗文化;筹备召开“地母文化”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与会,为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献计献策。

地母真经正版全文读诵(地母崇拜源于百越稻作文化)


地母真经正版全文读诵(地母崇拜源于百越稻作文化)


地母真经正版全文读诵(地母崇拜源于百越稻作文化)


点赞(0) 打赏

相关推荐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