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代茶饮又称药茶,是我国的传统剂型,具有药效充分、服用方便等优点,从古至今备受人们欢迎,被广泛应用于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等诸多方面。部分叶类中药药性平和、质地较薄、有效成分易溶出,非常适合代茶饮用,但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注意区分易混品种

叶类中药饮片多皱缩卷曲、质脆易碎,有的品种之间外观差异小,不易分辨;有的品种由于名称及来源相近造成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容易引起混淆。如不注意辨别,将影响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列举两组常用于代茶饮的易混淆叶类中药,帮助大家区分。

番泻叶与罗布麻叶

两者的性状较为接近,市场上曾经有用罗布麻叶冒充番泻叶的情况。两者的干燥饮片容易区分,罗布麻叶比番泻叶皱缩卷曲。但沸水冲泡后不易区分,可以通过仔细观察,捕捉叶尖端和叶基特征进行辨别。首先,罗布麻叶尖端有小芒尖,而番泻叶尖端急尖或短尖;其次,罗布麻叶叶基对称而番泻叶叶基不对称。

竹心泡水喝有什么功效(叶类中药代茶饮的使用注意事项)

两者功效截然不同,使用时要注意区分。罗布麻叶属于平肝息风药,具有平肝、清热、降血压、利水的功效,可用于辅助治疗肝阳上亢或肝热型的高血压,症见头痛、眩晕及烦躁失眠等。番泻叶是具有较强泻下作用的攻下药,能泻下导滞,并能清导实热,热结便秘尤为适宜。

淡竹叶与竹叶、苦竹叶

从来源上看,三者虽然都是以禾本科植物的叶入药,但原植物的品种不同。现代药用植物学将禾本科分为禾亚科与竹亚科。淡竹叶为禾亚科草本植物淡竹的茎叶;竹叶为竹亚科乔木或灌木植物淡竹的叶;苦竹叶为竹亚科植物苦竹的嫩叶。

从性状上看,淡竹叶最显著的特征是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下表面尤为明显;竹叶两面均无横行小脉,也无毛;苦竹叶表面无横行小脉,下表面粗糙有毛。

目前,临床代茶饮等中药饮片处方中常用性味甘淡的淡竹叶,很少用竹叶与苦竹叶。淡竹叶擅长清下焦湿热,导热下行利小便,有清热除烦、利尿的功效,用于热病烦渴、小便短赤涩痛等。竹叶清上焦心热而除烦,散郁热,长于治疗热病后余热未尽、烦热口渴。张仲景的竹叶石膏汤中竹叶清热除烦作为主药,古今医家强调不可用淡竹叶代替。苦竹叶也叫竹卷心,可清热、明目,用于烦热不眠、目赤[1]。

竹心泡水喝有什么功效(叶类中药代茶饮的使用注意事项)

竹心泡水喝有什么功效(叶类中药代茶饮的使用注意事项)

竹心泡水喝有什么功效(叶类中药代茶饮的使用注意事项)

2.关注饮片质量

“药材好,药才好”,可以看出中药材质量的重要性。我们应挑选优质饮片用于代茶饮。番泻叶、罗布麻叶、荷叶等叶类饮片一般以色绿、无斑点、无枝梗等杂质为佳。紫苏叶以色紫、香气浓为好。紫苏叶、薄荷等含挥发性成分叶类饮片手捻后散发出的气味更加明显。具有疏散风热作用的桑叶应经霜后采收,以增加寒凉之性,霜桑叶质量好,鉴别方法为肉眼观叶片大而厚、色黄绿,手握应有扎手的革质样感觉[2]。

另外,贮藏条件也是保证叶类饮片质量的关键。和多数其他类饮片一样,叶类饮片应贮存在阴凉干燥处(室温 10~25 ℃,相对湿度 45%~75%),并注意室内清洁和通风。多数家庭的贮存条件不可能长期稳定地达到以上标准,因此不要一次开具过多的饮片放置家中。尤其是分装剂量准确的小包装中药代茶饮,因为小包装饮片的包装透气性差,易造成质量问题。同时,由于隔着外包装,不易发现虫蛀、变色、霉变等问题。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饮片质量,发现变质问题不要服用,及时调换。

3.辩证施用,不宜长期、过量

与中药汤剂一样,叶类中药代茶饮在使用前需要先详细了解使用者的体质、病证,再结合中药性味等因素,详细辨证之后才能使用。例如,泻下作用较为峻猛的番泻叶只适用于实热型便秘、腰腹部X 线检查及结肠镜检查前,或妇科手术(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前充分清洁肠道。泡茶饮时用量千万不能大,以1~3g为好。其泻下有效成分番泻苷属于蒽醌类成分,不能长期大量服用,否则会引起结肠黑变病,且久服番泻叶容易产生成瘾性等不良反应。即便是既能当菜吃又能作茶饮的紫苏叶也并非人人适宜。紫苏药性辛温,不适用于外感风热等证,气虚、表虚不固者需慎用。同理,脾胃虚寒者忌长期应用药性偏寒的桑叶、荷叶、罗布麻叶等。总之,“是药三分毒”,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时,不必服用任何中药代茶饮。

4.掌握正确服用方法

尽管叶类中药代茶饮的药性相对平和,但也是有偏性的。为了避免刺激消化系统,大多应饭后代茶饮用,但番泻叶用于泻肠道积滞时可饭前开水泡服[3]。

叶类中药多质地酥脆,运输及使用过程中易破碎为粉末状,代茶饮时最好装入无纺布小袋,制成袋泡茶的形式,以方便患者服用。特别是当吞咽困难的中风后遗症患者服用代茶饮中药时更应采用袋泡的方式,以避免呛咳。

希望通过上述总结,能为人们正确应用叶类中药代茶饮提供参考。愿大家都能冲泡出赏心悦目的代茶饮,喝出健康,品出惬意。


点赞(0) 打赏

相关推荐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