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与农时

春秋时期的某一年,鲁国人仍依照往年的经验播种。过些时候,庄稼长出来了,郁郁葱葱的,大家都觉得秋天肯定会能有个好收成。可是,秋天眼看就要过去了,庄稼还没有成熟,人们很着急。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下霜了,还没成熟的庄稼都被冻死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闰月年份表(一篇文章带你轻松了解中国的闰月年份)

原来,农业生产要适应天象和气候变化的规律。周朝天子任用专门的官员测算历法、时令和节气,他们通过观察日月星辰、气候及动植物随季节的变化,来决定农时,指导人们在适当的时间春种秋收,这被称为“观象授时”。然而,这一年,天子并没有像往年一样“观象授时”。鲁国人自己的测算不准确,错闰了三月,播种比往年稍晚。“季节不饶人”,所以庄稼还没有成熟,就遭遇了霜冻。

阴历的闰月(和闰年)

现行的阳历是大约100年前才传入我国的,又称公历;而阴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又称农历。阳历每年都是12个月,阴历年有的是12个月,有的是13个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实际上,阴历是阴阳合历,因为它的月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年平均长度又接近“回归年”。阴历的朔望月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有29天12小时44分03秒;阳历的回归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有365天5小时48分40秒。阴历年12个朔望月,6个大月每月30天,6个小月每月29天,一共只有354天,与回归年相比,少了约11天。

阳历年的月份反映季节的变化。阴历年的月份反映月亮的圆缺,为了使它也能与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相一致,聪明的古人用“闰月”来补足。方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有的阴历年重复设置某一个月,这被称为“闰月”。有闰月的年份称为“闰年”,没有闰月的年份称为“平年”。

早在商朝时,古人就懂得设置闰月了。后来,人们发现19年共设置7个闰月是最合适的。这样,就不会出现“六月飞霜”之类阴阳失调的反常现象了。

阳历的闰日(和闰年)

为了方便记录,阳历以365天为一年,也叫平年。4、6、9、11是小月,每月30天,2月是28天,其余的月份是大月,每月31天。但是,有的2月是29天,这样的阳历年份也叫闰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阳历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实际上,这个周期的长度是365天5小时48分40秒。这样,每四年就大约多出一天。这多出来的一天怎么办呢?人们就把它放在2月中,这一天就叫“闰日”。也就是说,公历每间隔三年,就会出现2月有29天的现象。

如果四年一闰,那么,一年的平均时间比一年的实际时间多了约1分14秒。为了消除这个误差,现行阳历规定,每400年只允许有97个闰年,而不是100个闰年。那些世纪整数年,要是400的倍数,才能算闰年,否则仍是平年。如1800年就是平年,而2000年则是闰年。

点赞(0) 打赏

相关推荐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