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现今世界上最大的鸟类,大家应该马上就会想到鸵鸟吧。但鸵鸟虽名为鸟,却是一种不会飞只能走的动物,所以称为走禽。你以为鸵鸟是经过长久演化至近代才形成的吗?实际上在几百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很多能走不能飞的鸟了。

恐鸟就是不飞鸟的一种,2005年6月7日,《国家科学院学报》的一份DNA分析报告指出,地球上第一只恐鸟出现于1850万年前,而它们也是出现在新西兰的众多鸟类中最大的一种。正如“恐鸟”这名字一样,它们对于人们来说也像恐龙一样,大得吓人。但是它们除了体型巨大以外,与现生不飞鸟之王——鸵鸟有什么差别呢?

恐鸟图片(众多鸟类中最大之一“恐鸟”分享)

根据从博物馆收藏所复原的恐鸟DNA资料,已知有十种大小,差异不同种类的恐鸟,其中包括两种身体庞大的恐鸟,以巨型恐鸟最大,高度可达3米多,比现在的鸵鸟还要高。由于恐鸟是一种完全没有翅膀的鸟,其行动主要靠强而有力的大腿。虽然鸵鸟的上肢与恐鸟一样已经退化,但恐鸟的身躯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远不及鸵鸟。恐鸟的羽毛呈褐色,和奇异鸟差不多。除了腹部是黄色羽毛之外,其他全部是黄黑色相间。它与鸵鸟的最大区别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盖,而鸵鸟的脖子是秃裸的,并且比恐鸟的脖子要长,它有三根脚趾,而鸵鸟有两根脚趾。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根据形态学和DNA研究证明,新西兰的恐鸟、马达加斯加岛的象鸟、南美洲的美洲鸵鸟、非洲鸵鸟及澳洲的鸸鹋等大型走禽系出同源。并且长期以来,大多数的鸟类学家都认为这些不飞鸟都是由一种飞鸟祖先演化而来的。但有些学者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不是所有的不飞鸟的祖先都是飞鸟,有的可能根本就不是鸟类,实际上不过是现代化小型的羽毛恐龙而已。

现在可以确定,这些不飞鸟类群是由同一祖先演化而来的。但它们是怎样被各自分隔到由海水隔开的陆块上去的呢?是飞过去的,还是走过去的?目前只有大陆漂移假说可以较为科学的解释这一鸟类的分布。这一假说认为,恐龙时代的大部分时间,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共同组成南方古陆。那时,不飞鸟的祖先应该就已经广布于这块辽阔的陆地上,后来陆地发生分裂漂移,这些鸟才被海水分开各自分化。而假使它们的祖先是不会飞的,它们自然不能算是鸟类,应被视为长羽毛的恐龙。同时期,加拿大古生物学家麦高恩在研究鸟类踝关节的发育特点时发现,大型走禽(不飞鸟)的踝关节比飞鸟原始,因此,大型走禽的祖先是兽脚类恐龙,而不是会飞的鸟。在日本,医学家福田也认为,恐鸟等大型走禽可能是由似鸵龙进化而来的。目前对于恐鸟的真实身世,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探索。

虽然对于恐鸟的身世,大家众说纷纭,但是对于它的灭绝似乎在人们心中有着比较统一的答案。恐鸟是草食性的性情温和的动物,在人类达到新西兰之前,恐鸟就已经是一个弱势群体了,非常容易受到外部袭击。在人类到达以后,由于恐鸟体型巨大不擅于躲藏,很快就被当时的波利尼西亚人当作目标,在几个世纪之内,他们就把这些庞然大物捕杀光了。

恐鸟的消失再次佐证了人类的贪婪,但当时的人并没有保护动物的意识,要是我们现在继续滥杀其它物种的话,最终只能是自取灭亡。

点赞(0) 打赏

相关推荐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